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小民闯三国> 第1章 大汉的官职制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大汉的官职制度(5 / 5)

乡侯: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假为代理之意。

除:拜官授职。

迁:升迁。

谥: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