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用纱幕换汉城了?”
吉安沉思良久,才回答:“应该是这样。其实大王又何尝不知纱幕是晋国的包袱?”
“这样的话倒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需要改些法令。”
吉安闻言一惊,暗道安大爷,您可别打增税的主义,现在晋国的税负已经很重了,您再征税老百姓就该饿死了。
“增税肯定不行,降些侯爷,公卿,公子的俸禄倒是可以,不过那也是杯水车薪。如果降低将士们的俸禄,恐怕军队会反弹。”
安然一笑,若是我安然只能拿出你这种主义,我岂不是白穿越了?
“大人放心,安然的主义非但不增税,反而降税。”
在吉安疑惑的目光中,安然开始侃侃而谈。
“改革兵役制度。如今我大晋是征兵制,遇大战则通过大学强制征兵。兵员充足,将士们的俸禄也不低。不如改成户兵制,以户为单位,每家每次战争必出一人参战,国家不给任何俸禄,只提供兵器,铠甲,实物。还可以在农闲之际,以镇为单位操练士兵。这样不仅解决了兵饷的问题,我大晋还随时都能保持一只百战不殆的精锐。当然,作为兵户的优待,兵户人家免除一切赋税。”
户兵制,在中国很古老的一种兵役制度,但人们更熟知它的另一个名字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安然由府兵制联想到户兵制,也算是适合现在晋国的实情。
安然越说吉安眼睛越亮,这种兵役制度的好处不难理解,只是有些地方他还有些担心。
“若是都想当兵户怎么办?大晋岂不是无税可收了么?”
吉安的担心不难理解,打仗怎么都是要出人的,与其要不知能领多久的军饷,还不如不交税实在。
军饷虽然多,但当兵的说不定哪天就死了,死人还会有军饷么?
“大人放心,不是每家都想出人当兵的。那些家境富裕的,宁可交些钱财,也不会愿意派人去当兵送死。实在不行还可以限制地域,以城或者镇为单位,每次征兵十年,下一个十年,即使这些兵户还愿意出兵,也必须换成交税,给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大致方向确立,剩下的细节问题就好办的多。当了这么多年户部尚书,这点道理吉安还是知道的。
而且安然这么做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国家直接和百姓对话,少了中间许多流通的环节,省去不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消耗。
原来是百姓交税,国家再以军饷的形势还给百姓。
这样其中就有几个必要的流通环节,收税的官吏,发饷的将军。
其中的猫腻不用别人说,吉安也知道少不了次次灌水,层层盘剥。
将士们领到军饷再由商人带回,中间又多了一次流转的过程,真正回到百姓手里的恐怕不足十之二三。
安然换了个做法,却变成不流转,不流转自然就不会有消耗。
这样一来,百姓交的少了,国家花的也少了,一举两得。
有了这户兵制垫底,纱幕还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若是大王知道你有如此良策,我想他也会宁舍纱幕,不舍汉城。”
虽然宛平城一直到汉水只有纱幕一半的大小,但对于晋国的意义却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是战略要冲,一个虽然是财富所在,但也是个大包袱。
卫国这么多年大军不出纱幕,又不断派兵骚扰,又何尝不是打着用纱幕困住晋国大军的主意?
让出纱幕之后,晋国变由被动变成主动,卫国要随时提放晋国出兵天山,突袭纱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