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道周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普及土豆种植,更加入算数一篇著《周书》,从此周睿之名名扬天下。且说如今距董卓自迁都长安已半年之久,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上却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加官进爵后,董卓还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他首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越礼配备家令和家臣,地位与皇家公主相当。同时,董卓又拜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雩侯,另外还封自己年幼的孙女为谓阳君。更有甚者,“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董卓不但胁迫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西迁至长安。董卓还无视礼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筑了与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坞堡,高厚达七丈,明目张胆地用“万岁坞”来命名,并规定,任何官员经过他的封地时,都必须下马,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
董卓手下虽然也集结了一批心腹亲信,但是,要在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中纵横捭阖,单靠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当时朝中许多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官僚,根本就不服董卓。对此,董卓在玩弄权术的过程中,暗中培养爪牙,广为收罗亲信,用拉拢、诱惑、排挤等手段打击和陷害一切于己不利的势力和集团。封侯后,董卓极力拉拢司徒黄碗,司空杨彪,抬举和扶植已被贬斥的陈藩、窦武等人。董卓不光全部恢复陈蕃等人以前的爵位,还擢升他们的子孙,以使他们世世代代为己所用。但实际上士人几乎没有人被董卓所收买的。
董卓利用手中特权,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党人,如吏部尚书周铋、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颥、司空伍处士等。不仅如此,只要是与以上人员有关的党锢之徒,董卓都把他们拔为列卿,一时之间,“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被董卓拉拢和征召。
当初,议郎蔡邕因直言上书皇帝而被放逐朔方,后来遇赦返回乡里。当地官吏王智原来与蔡邕有私怨,便弹劾蔡邕有诽滂政府的言论,蔡邕又被迫离家逃命,浪迹江湖,历时十二年。董卓对蔡邕的盛名和才气早有所闻,便特别征召他进京任官,蔡邕不想再涉及政治,婉言拒绝。董卓便威胁蔡邕:“如不听命,我将诛杀你们全族。”蔡邕恐惧,只好答应。董卓大喜,任命他为祭酒,十分敬重蔡邕,后来又不断升迁他的官职。史书载,蔡邕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却说今日李儒新得一《周书》,读后惊喜万分(原来当李儒听闻周睿事迹后,便派人四处寻找周书,但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也是曲折,几个月才被带到长安)连忙去禀报董卓。李儒行至相国内室外却被拦下,武士到:“相国正在午休,命任何人不得靠近。”李儒道:“速速禀报相国,吾有要事禀报。”武士也不敢得罪李儒,连忙跑了进去。一会儿董卓传李儒进去,董卓道:“贤胥有何事?尽打扰咱家美梦。”
李儒道:“相国恕罪,实乃事情重大不得不报。”董卓以为诸侯又打来了道:“速速道来。”李儒把《周书》递给董卓道:“此乃颍川一大才所著,现已传遍天下,只是路途较远,所以刚刚传入长安。此书讲了种叫做土豆的食物,产量巨大而且只需三月便可食用,如相国能得此人,粮草问题便可解决,到时相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另有算术一篇更是奇书,可以快速核算出交易结果。所以才连忙禀报相国,千万不要山东诸侯得到此人,水镜先生言得麒麟者得天下,便是此人。”
董卓惊讶道:“世间尽有如此奇才,但是士人皆恨不得食吾肉,寝吾皮,他如何肯来?”李儒道:“相国可以天子名义,招周睿进京为官,周睿忠义之人觉不敢抗旨不尊。”董卓道::“咱家立刻命人封周睿为侯,宣他进京。”李儒道:“相国不可,如果等候,他日便再无可封,不如先封为周子(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子为子爵)。”董卓道:“贤胥速去办妥此事。”李儒道了声诺退了出去。
一月过后周睿接到朝廷旨意,决定前去长安特来向司马微辞行。司马微道:“此来董卓之意,小友为何还去。”周睿道:“一为救一人,二为长安百姓能温饱,虽千万人吾亦往也。”其实周睿是不想让貂蝉如同历史一样牺牲,只想救她一救,周睿怎知历史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周睿辞别司马微后,周睿命刘三刀随行,带了三千斤土豆。一路上一边教路过的地方百姓种植土豆,一边前行。本来一月的路程却用了三月,等到达长安后土豆还剩下一千斤。董卓听说周睿到来为了收服周睿,带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没其名曰:周子大功于社,稷当百官迎接。
随后周睿进宫面见天子,这也只是形式,一切都是董卓说了算。接受封爵后,董卓设宴款待周睿,文武百官陪同。酒至数巡,吕布径入,向卓耳边言不数句,董卓笑道:“原来如此。”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百官魂不附体。董卓道:“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咱家,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公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