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时间,使得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发展最早的广东地区,受教育程度最高,民族资本实力较强,对于参政的意愿很强。而加入到振国党的所有先进阶层都倾向于共和,这也是吕梁作出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比振国党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吕梁并不担心自己的权利会受到制约,并不是吕梁贪恋权利,而是自己的使命要求自己使权利集中。
194年6月1日,宪法制定委员会将宪法草稿交给吕梁审阅,由十名基因人学者和五名普通人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的宪法草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吕梁的意志,很快就得到通过。另外,刑法、民法等法律也很快出台,建国前的筹备进入最后阶段。
新中国被命名为华夏共和国,简称华国,这是为了让人们不再以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国旗为两把刺刀交叉、之上是一个华字,底色为血红色。国歌为振国军进行曲。
华国定都武汉,按照计划将在194年那些仪式又有什么作用?”
吕梁的决定得到了贯彻,开国大典分为制定宪法、组建议会、组建******和对外讲话。需要高层抛头露面的只有对外讲话一个环节,政府不组织集会,民间的集会庆祝活动将不受限制。而对外公告和讲话也会通过报纸、电台、张贴宣传单、宣传车等形式展开,没有领导人站在高高的地方接受民众瞻仰这一环节,吕梁不高高在上,也不需要民众瞻仰!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降低对个人崇拜的热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军队,不论是刚刚懂事的少年还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对于吕梁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必须警惕的高度。尽管官方没有通过任何手段推动这一进程,反而还不断的采取措施,但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效。
高度集权带来个人崇拜,个人崇拜促进统治者权利的稳固,目前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一个缺乏理智的社会是危险的,吕梁不是基因人,无法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甚至可以说他经常意气用事。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他不是神,不是伟大的人,甚至不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站在了钢铁基地这个高大坚实的肩膀之上而已。
但是。正如进行社会改革时面临困难一样,吕梁也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情绪、想法,当建国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离预定的建国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南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行、集会、庆祝活动已经全方位铺开,在城市。在工厂,在学校,在乡镇,每一个人都会站在公告前面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然后和身边激动的同伴紧紧相拥。各大城市上万人的集会每天都有,这让维持治安的治安团和警察们劳累不堪——建国带来的喜悦不久便被劳累取代。
在农村,年轻人跑到乡镇里参加游行集会,年长者在自家最显眼处供奉吕梁的长生牌位,并将丰收的粮食、肉食摆在前面,祝愿大总理长命百岁。
制作烟花爆竹的企业在这段时间加班加点,产品不断脱销,尤其是那些赚了钱的工厂主、资本家,在这时出手阔绰,纷纷比拼财力,燃放的烟花彻夜不停。而且他们也是大多数游行集会的组织者和财政支持者,这客观上扩大了集会的规模。
外部的震动同样不小,列强甚至将关注日俄战争的目光分给了这边一点,各国报纸纷纷报道华国即将成立的消息,连带着介绍了这个新兴国家崛起的过程,历数华国经历的几次战争,重点报道了华国崛起使列强失去了在远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利益——尽管这个新兴国家承诺与各国展开平等的贸易和交往,但平等对于列强们来说就是最不能承受的,他们一向的风格就是掠夺。
除了利益攸关的人,西方民间对于这个新兴国家不感兴趣,但长江以北不同。华国的成立似乎预示着满清朝廷的覆灭,从北方各省日益活跃,甚至有些明目张胆的革命活动就可以看出,满清气数已尽,对于革命党在北方的活动地方上并不敢强力压制,生怕遭受秋后算账。而且朝廷对南方的封锁命令形同虚设,每天都有无数的民众从渡口乘坐小火轮、小帆船前往南方,大部分是移民,小部分是贩卖南方商品的生意人。从上海一直到湖北,长江上到处都是这种船只,自从振国军长江分舰队成立之后,朝廷干脆解除了对沿江地区的封锁。
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利益集团被朝廷养肥,来自西方银行团以国家利益为抵押的贷款大部分用在了新军的组建,到194年6月,除了新军第一镇外,其余五镇都被袁世凯的亲信控制,从193年7月开始组建的第十镇和第十一镇也接近尾声,北洋集团此时拥有超过1万人的新军,虽然面对振****还是不够看,但起码拥有了与振国军对抗的实力。
朝廷上层看得很清楚,慈禧太后这个老不死的甚至召见袁世凯时直言不讳:只要能够维持满族在朝廷上的统治,甚至是名义上的就可以。因此,袁世凯得到了满清内阁的大部分权利,从政权到军权,袁世凯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权利,成了北方事实上的统治者。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与吕梁之间的实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