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马腾二人所领军队被董卓攻击,现只能倚靠武威郡古浪天险守御,请陛下速速发兵救援。”这一战报刚刚被刘辩身边的小太监读出来,举朝哗然,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在议论着董卓回援的速度实在是太快,快到不打算让这些当代大儒们安安稳稳的过一个年。
话说当李儒击退颜良文丑之后,便快马加鞭赶往汉阳郡在阵前为李傕郭汜二人献策,李儒仅仅使了一些小手段,便让原本称兄道弟的韩马分道扬镳。
在韩马分兵之后,李儒再派遣李傕用优势兵力重点围攻韩遂,以至于韩遂被打得落荒而逃。当韩遂差点兵败身死的时候,最终还是在金城守备的马腾接济了韩遂,这时候的韩遂才知道李儒使出了离间之计,悔不当初。
韩遂进入金城之后,李儒也没有觉得天塌地陷,又指派郭汜率领一支骑兵,攻占了渡黄河的渡口,以期望于能够将韩马二人困在黄河南岸。就算不能如愿,也要提前攻占这一战略优势地点。
韩马二人也不亏李儒高看一眼,在上游找到了另行渡河的方法,虽然损失军队不少,但是避免了被李儒一锅端的结果。
最终,韩马二人在部下成玄英的建议下,派遣大将庞德把守古浪县,韩马二人坐镇姑臧,随时调兵遣将,与董卓打起了持久战。
洛阳朝阳上对于是否援救也是进行了一番论战。
以曹操为首的忠汉派认为韩马是为了救援洛阳才被董卓压着打,如果朝廷在此时不派兵救援的话,那么可以推算,当以后洛阳再次被围攻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一个忠于大汉的臣子敢于救援了,毕竟忠于大汉的人还被大汉朝廷抛弃,最终身首异处。
以袁隗为首的士族派认为韩马本身就是叛军,当初救援朝廷是因为利益和五郡太守之位,因此朝廷对这种视利益为生命的反复无常小人,没有救援的必要。若是韩马能够和董卓进行长久的拉锯战自然最好,如果韩马败亡,那西凉偏僻之地给了董卓安抚其心有何不可。
当两派相持不下的时候,袁绍反而颇有急智。他认为,朝廷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必须救援韩马二人。
首先,董卓已经坐拥三辅与汉阳陇西两郡,这五郡土地肥沃,更何况高祖皇帝刘邦建都于长安,不能够坐视长安落入贼人之手。
其次,韩马已经被逼退守古浪县城,只能固守而不能进取,再加上他们所控制的河西四郡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相比于董卓控制的地盘来说远远不足。打持久战,韩马定是打不过董卓。
再者,韩马手下有智谋之辈众多,但有大才者无一人,但董卓麾下李儒一人可挡万千平庸之徒,李儒只要再略施小计,韩马二人败亡之日定不会太远。
最后,董卓一旦攻灭韩马,将占绝大汉西北全部,董卓自己又不是平庸之辈,加上李儒提携,定会成为大汉帝都旁边的巨大隐患。
袁绍这一通论调说完,让一向小瞧袁绍的刘辩和曹操都吃惊不已。因为他们都知道,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好谋无断,若是没有人提点定是不会想得如此长远。但是转念又想了想袁绍手下几个颇有谋略的人,像沮授、田丰这些人,都过于刚直,袁绍向来不听他们的话。
最终想了想,还是袁绍自己想出来的这一套理论最切合实际。
既然袁绍已经做下了如此细致的分析,作为叔父的袁隗自然不可能拆侄子的台,毕竟未来袁家还是袁绍来抗的,因此士族一派便转向支持驰援韩马。
至于这救援之人,袁绍则是亲领三万雄兵与并州刺史丁原麾下的一万狼骑兵通过函谷关,扑向潼关。
恰逢公元一八八年年关将近,这丁原原本也是来就近向刘辩恭祝新春佳节的,但是万万没想到被袁绍举荐攻打潼关,逼退董卓。
这丁原是在董卓从函谷关败走之后才上任的并州刺史,原本的并州刺史告老还乡,丁原凭借着资历老,又有并州地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很顺利的就当上的这个并州刺史。
至于丁原手下的一万狼骑兵则是在和鲜卑人无数次的血战中百战余生的虎狼之徒,再加上刚刚收的义子吕布,可谓是如虎添翼。
公元一八八年新年刚过,袁绍与丁原并提四万王者之师攻向潼关。
北方的战事阴云密布,南方却是百姓安居乐业,全力在想着好好的过一个年,在扬州的百姓如是想,在交州的百姓更是如此想。
在郭辰宣布山越人和汉人通婚之后,诸多山越人下山与汉人杂居,不少山越勇士取了汉家姑娘,也有汉营军中骁将娶了别有一番风情的山越姑娘。
山越王兀骨此时正在龙编的刺史府内与郭辰推杯换盏,好不快活。
自从郭辰被朝廷晋封为交州刺史、曲阳亭侯以来,南交州百姓无不弹冠相庆。毕竟这半年多来,老百姓已经真正的体会到了郭辰三大方略的好处。也正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盗贼消弭于野,虽未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治安比以往要好得多得多是真的。
同时,由于郭辰真正控制的只有这南交州五郡,因此郭辰干脆将这交州的治所挪到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