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传统的,也是经过千锤百炼最为稳重的: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法罗依照此法摆阵。
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其第二队士兵紧接着第一队步兵,当罗马军队前进时,通过长期的训练和高素质的军官,使得罗马军队行军中,始终保持着统一的战线。
这就是法罗的战法,罗马的百人队一个接一个,结果中间的走动空间少了……而每个小队的纵深皆比前线的还大。所以,面对法罗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却会逼使其军队会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被击溃。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而法罗知道汉尼拔此前两仗均以诡计与花招取胜,所以,为了稳重起见,其主动寻求发动战役,以防被算计。
用62万大军汇聚成的罗马力量,碾压汉尼拔的军队。
这就是一力破万法!
加上法罗的个人能力,“铁壁”:遭受敌人攻击时,使得我方将士防御力发幅度提升,进攻的敌人会感受到砍出去的每一刀,都感受到,被一层薄薄的铁甲阻隔着。强大的团战能力啊,使得罗马士兵们,在不知不觉中,穿上了一层没有重量的铠甲。
法罗在作战前,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结果并且要更为从容地取得更大的战果。
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3万5000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1万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2万2000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猛犸战象和食肉牛龙小队。
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素质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
其计划中利用其两翼的精锐猛犸战象和食肉牛龙小队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此时那些罗马步兵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
我和吴尔升私下讨论过汉尼拔的作战计划。一直断定,这次汉尼拔胃口太大了,铁心要打一场包围战,但迦太基军队的数量远少于罗马人,包围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貌似自杀的行为,很可能包围不成,反而自己撑破了肚皮。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汉尼拔把左翼直接摆放在了奥凡托河的一个拐弯处,这样河水就充当了迦太基左翼的保护伞,罗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围他们。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势的保护,那么原本用来保护左翼的重骑兵和猛犸战象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机动起来。
我判断,猛犸战象是汉尼拔取胜的关键,他选择西班牙和高卢骑兵是有其特殊用意的,甚至花费额外加班费,请武力强悍的吴尔升率领。吴尔升的部队的任务,就是从迦太基左翼出发,直接击溃了对面的罗马骑兵,从而从罗马军队后方完成了对其的战略包围。迦太基右翼的猛犸战象部队,则起到了拖延敌军的作用,他们把罗马右翼的骑兵限制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虽然他们并没有吴尔升带领的左翼军,那么强大的攻击力,但其优秀的机动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士兵们在猛犸象背上主要投掷标枪)使他们完美的配合了其他兵种的作战。
迦太基的步兵阵型是一个修长新月形,或者说是弓形。两侧的非洲重步兵是坚持不动的,中间的漫长阵列却可以像弓弦一样来回摆动。在作战中,迦太基中央地带的步兵不断后退,慢慢把罗马军队引入一个大的口袋中,两翼的非洲重步兵则逐渐向中央靠拢,这个口袋在慢慢收缩。如果把罗马人比喻成被装在袋子里的猎物,那迦太基骑兵则可看作猎人打向袋子的棍棒。对罗马人来说,即使他们突破了迦太基的中央阵线,他们也改变不了被消灭的命运,因为前方就是奥凡托河,罗马人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重整部队。这就是汉尼拔的策略,但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罗马军队的规模实在太庞大了,这是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一个不小心,饺子皮就会被撑破,上演一出妄图蛇吞象的军事笑话。
3日,夜晚,明天战场的指挥权将由法罗行使。保卢斯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作为一个沙场经验丰富的军人和老牌政客,他的直觉告诉他,明天的战斗将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但是法罗对保卢斯的过分小心却是不以为然。一向谨慎的法罗,现在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他是在找不出可以担心的理由。是的,法罗仔仔细细地推算过,跟迦太基的军队比起来,不管从人数,装备,军事技能还是士气来说,罗马人都远占上风,而且他的“铁壁”能力,可是使得士兵在面对那些史前巨兽的时候多一层保障。法罗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忽视了一个人,他就是汉尼拔,即使没有“远古呼唤”的能力,也是一位伟大统帅!
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