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持续了俩年,西夏周庆武(君主),集结了我们这群实战经验少的可怜的裁决者和一批半裁决者,画了一个大大的馅饼,但是,实际上的收益少的可怜,当然,这是和预期相比。
自从认识了周庆武之后,我就再也不敢对于个人级专属能力的裁决者有一丝一毫的歧视,这一次,周庆武又展现了自己“兽王咆哮”能力的骁勇风采,1个连的铁鹞子,直接击穿了蛮族1团的部队,150人击破2000人的壮举,使得我们认为收复庆兴府和西平府就如同囊中取物。
这里不得不提起西夏的国家能力,“铁鹞子”和“生擒军”。西夏的国家特色只有两项,且全部都是军事能力:特色兵种。
相比生擒军的低调,铁鹞子绝对是周庆武最为炫耀的本钱和骄傲。
铁鹞子,是初始纪元,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除了用它作为西夏最高统治者的护卫、仪仗外,后来发展成为西夏的主力军,作为冲锋陷阵、突击敌阵的“前军”。
西夏以武立国,军队以骑兵和山地重步兵最为著名,骑兵中尤以重装铁骑:平夏铁鹞子战斗力最强。铁鹞子身披锁子甲,内穿棉甲,长矛难以刺穿,身体和马匹用钩索绞联,骑兵虽战死马上也不会坠落,选用的马匹都是优质战马(大部分从我这里购买)、身穿重甲。遭遇战斗的时候,就会先出铁骑突击敌人军阵,敌人军阵混乱,就用铁骑反复冲击,击破敌军,然后,步兵协同骑兵进军。
在初始纪元,“铁鹞子”作为西夏最著名的骑兵,这支有着三千人的重骑兵军团(约1个团编制),分为十队,每队300人,队有队长,担任队长的“皆一时之悍将”。宋人田况《儒林公议》所记十队的队长:“一妹勒、二浪讹遇移、三细赏者埋、四理奴、五杂熟屈则鸠、六隈才浪罗、七细母屈勿、八李讹移岩名,九细母嵬名、十没罗埋布。”
哪有人会取这样的名字呢?是儒家那些家伙,打不过,就开嘴遁羞辱人家咯,和现在的网络公知如出一辙。
是当时西夏君主:李元昊手中王牌中的王牌,除了用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护卫外,还用它来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这支骑兵在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出现之前,是世界上最凶悍的骑兵,也是所有党项敌人的梦魇。
铁鹞子的选拔方式基本是世袭,父亲的盔甲传给儿子,儿子的盔甲传给孙子,祖祖辈辈的流传,造就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武勇和荣耀。
在《宋史?兵志》四记载:西夏“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2]
铁鹞子作战多用鱼鳞阵,当然不是因为什么文官阵形,其实说的好听,他们的阵法叫鱼鳞阵,说的不好听,基本就是狼群战术了。简儿化之,也就是一个个小队聚拢,然后朝对方防御阵形全部冲过去的队形……
西夏的军队赏罚规定十分详尽,军中以十五个官阶为区分等级。赏功的主要内容有:在战斗中杀敌一人以上者都可得赏。杀的人多,赏赐也多。但如果杀了敌人,后又战败的,就不能奖赏;俘获敌军人、马、甲胄等物资,总数在百件以上者,可得赏,俘获越多,赏赐也越多,包括俘获敌方的妇女、儿童。攻城战斗中,先登上敌人城头,攻破城者;我军打败仗时,能够殿后抗敌,使全军安全撤退者;对于虚报俘获和杀敌数量者能够揭发报告的人;带路有功者;将领打败仗,但其护卫、队人能挫敌军锋者;挫敌军锋、大败敌人者。奖赏办法是按在战争中得及损失人马、获得物资、杀敌战功、俘虏敌人等,在功罪相抵之后,功超过罪,分等级奖赏,有的加官,有的赏给不同数量的金、银碗,金、银腰带,衣服,鞍鞯,茶绢等物,以及赏赐荣誉称号。
罚罪的主要内容有:遇战,不敢战而逃者;在战斗中打败仗者;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军、战斗、会合者;战争中不互相援助者;有战争中弃失本部人、马、甲胄、旗号、粮草等物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者;虚报俘获量、杀敌量和买卖首级者;察军、司吏徇私舞弊或检查不严,以致出现虚报者;反之,诬告者也要获罪;在战斗中,主将阵亡,或亡失军旗、粮草物资等该部的护卫、首领、押队、亲随等都要受到严惩;战斗中,察军擅自离开主将,又对战事不了解者。处罚的手段有:处死,终身监禁,罚作苦役,杖刑和脸颊刺字,夺兵权,减、免官职,处罚没收马匹等。
赏罚规则详细,条例清晰,规则分明,这是我觉得周庆武的西夏军能够如此厉害的深层次原因。
当然,大家在夸奖的时候,大多是说周庆武作战骁勇,善于战斗,还有承载其专属能力“兽王咆哮”的强大,对于军纪这个方面,却没有人提及。
有几个半裁决者当即磕头就拜,请求在周庆武军中任职,并且也展示了一手个人武艺。半裁决者的体质和普通人相同,没有裁决者这种被多元宇宙意识强化过的肉身,但是,他们往往都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和从小就变态式的锤炼武技。加上有着上千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