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别慌,天明还早> 第24章 任重道远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任重道远 (一)(1 / 1)

有句话说的还真是不假,领导能力就是一个地方的生产力。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作为一个领导人,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的魄力,有时候是一种武断,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机遇。

古老的凤襄县,其实是错过了一次发展机遇,或者说是走了弯路了。早在十几年年,凤襄县时任县委书记看到这一方随风荡漾的碧波,随波起伏的芦苇,随芦苇而纷飞的鸟禽,就敏锐的觉得,这是一块儿风水宝地,如此的生态资源绝对可以承载凤襄的未来。在任期间,提出要打造生态水城。“生态”一词现在看开势在必行,但对于当时还是百业困顿的凤襄来说,这一理念无疑是前卫的。对于一心只想以最快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让腰包硬起来的凤襄来说,这样得决定无疑是有些不自觉排斥的。但当时禁令严明,围着城湖,甚至是城湖以北都不能兴建一砖一瓦,保留住生态的原始风貌,在不具备整体开发的能力下,千万不能搞破坏。

但,凋敝的民生,容不得这位领导施展宏图,或者说容不的这张蓝图一绘到底,任期一到,履新异乡,作为后继者,便有了新的战略规划。像这种虽能带来大受益但吃力不讨巧的事,除非有大魄力兼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内的胸襟,否则还真不如哗众取宠的折腾来的实惠。

郁郁独行的凤襄,发展方面始终不能取得质的突破,每年的向好变化只是停留在上报的材料上了。

新书记履新以后,以“富民强县,争先晋位”为总目标,乘借着全省战略的东风,抢抓机遇,适时提出了“东引西进”的战略。即向东抢抓东部沿海地区战略转移的机遇,向西发挥毗邻省城新区建设的优势,围绕制鞋和电子信息产业,提出了“打造中部鞋都、中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态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凤襄”四项任务,并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四项重点任务为抓手,一年一个主题。从2011开始的“开局之年”,一直到“奋进之年”“提升之年”“创新之年”“统筹之年”。

新的书记知道,发展靠百姓,但最终还是要靠凤襄的干部群体来带动。所以,上任伊始,便亮剑庸懒散,提出了“三治三提”,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专项活动的长久性毕竟比不得机制带来的牵动,所以为了能够强有力的推动工作的开展,有适时提出了“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督查问责”三大机制。

有句话说的好“功我罪我其唯春秋”,时间最终会说明一切,这一个套套的制度,一项项的专项活动长远来看现在还没人能够给出个说法,但至少对2013年前后的凤襄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一潭死水,已没有半点波澜。

2013年的凤襄姓“提升”,为此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这个提升,要求的是“标准提升,干部提神,工作提速”。

这个县城,在这一年都是比较活跃的,凤襄县规划局当然不会沉寂。承接的三个项目中,进展最慢的就是“樱花大道”,因此也最需要人手。木子明便被派到路上,做后勤协调了。

“樱花大道”因规划路两边以樱花树做为主绿化树种而定名。全长6。8公里,连接凤襄县的东西环城路,S型走向贯穿四大卫星湖,如果从高空看,就像一线连四珠,在规划图上,其实是作为城湖生态水系中的景观道路来打造的。建筑质量比较高,时间要求更是紧,任务比较重。

这条路要经过三个村庄。虽然当时规划路径的时候,尽力避开民房居舍了,但不管这“S”怎么弯法,都不能把路径都弯在民居一外,同时也不能绕过东头的养鸡场和西头的石料厂,是以拆迁的任务也是比较重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