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利益,都是需要圈子的。
木子明自言自语的曾在日志中写道:
“近日偶遇故友。
此友求学蹉跎,流年暗转,使其所思所想为常人听来竟至荒唐。毕业期年,辗转多方无一处能展其愁眉。听其言近日又在县局单位谋得一职,言下亦不无非久留地之意。我心度之,人各有志,远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清,所能劝愈,工作之事不提也罢,倒不如任性而为,酒浇块垒。此友行事虽荒唐,然偶有言论却为我所称道!遂借得竹林一角,石几石凳,共醉清风。
此友果又说到,最近多有饭局,美味佳肴满布桌台,每道都欲尽偿,然臂长有限碍于礼节又不好频频转动桌台,只好节制而为,慢等珍馐转来,竟也发觉并未少食,反倒还能落得轻松自在。如此几次,遂有所思:事莫不如此,己所尽偿美味之欲,旁人共有之。不待己动手,轮盘自被旁人之欲所驱。己只需坚守宁静,戒去燥动,珍馐到时自可信手而为。然所需之条件必是能与众同桌而食,即也是能进入一个圈子一个利益共同体。届时己所所要的“转动”自有旁人所驱,圈子之本质也即是一群类似欲望的集结……
此友虽有醉态然所言并非醉语,餐桌轮转、所欲、圈子之论又触及我心。欲彰何欲必先入此类圈子,欲有所得亦要守静致虚!”
但郑敏让他想到所谓的斗争,也都是有圈子的。
木子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懂农村有很多的家庭为什么兄弟很容易反目。
同是凤襄的两个不相识的本地人,如果在南京相遇,那总是要回攀个老乡,叙叙话,想多个照应的,自然就会觉得亲近很多。但如果是在凤襄本地相见,绝不会是这样的情形,大概还会觉得彼此是竞争蛋糕的人。
不跳出一个圈子,囿于圈子之内,鸡毛蒜皮的事也会让人觉得有必要去挣的。到底是跳出圈子说争斗有意义,还是囿于圈子说争斗有意义,这个木子明到现在也没能想清楚。但有一点他是明白了,郑敏的愤怒是情有可原的,不,因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理解并不代表被允许。
有些事需要慢慢的说。
对于木子明来说,这三个月的开局还是很顺利的。虽然内心还是会有些紧张,但总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人若有得意之情,便会有些招呼不周的。
有首诗不是这样说吗:
春来不在雪融后,
风行之处染绿骤。
得沐楼台近水月,
意乱情迷初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