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向来讲究佐证,虽然野史记载假死后的王获被其父亲隐去名讳,在一小队追随者的保护下逃往凉州,只可惜不知是水土不服或是遭遇不测,竟是死在了逃亡的途中。此时的王莽也刚刚回到都城,还没有站稳脚跟,只能悄悄安排亲信从简葬了。但也有史书记载,王莽登基后曾派过一批手艺极为精湛的石雕师傅和木雕工匠去往凉州,而这些人从此之后便是杳无音讯。
历史再一次浮出水面便是与黄东南有了联系,他留学时期的导师田中晆一是一个只钟情于历史研究不关心政治的人,但在那样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又有谁可以真正的逃脱得掉,在得知黄东南有意回国之时,田中教授送了他一份厚礼:一块巴掌大的青石板。告诉他,找到这个地方,一定要保护好,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块青石板的来历很是神奇,田中先生对汉代文化情有独钟,以至于早年间曾几次造访西北地区,风土人情也知道一些,直到在一次旅途中投宿在一家小旅馆,在西北这种蛮荒之地,后来的小旅馆,其实在古代大都作为驿站使用,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小店的供奉比较独特一块巴掌大的青色石板嵌在泥墙之中,下面供着关公老爷。开门做生意,讲究个吉利,总会有些供奉,譬如财神、关公、菩萨、佛像等等。当田中看到那块青石板时,便是在也挪不动脚步。他的眼睛极为锐利,上面刻着一首小诗:看山不见山,望水不见水。草木皆王土,只待腾龙归。
诗的内容一般,一看就不是什么大家文笔,气动山河之类,只是那极为古朴生动活脱脱要跳跃而出的隶书字迹,让他颇为惊叹:“好刀工,有一种摩崖风格的味道。”他知道这块青石虽然材质普通但从雕刻刀法上看,至少来源于汉代。
原本这件东西,店家是不卖的,因为据说是家传下来的,好在田中本就是日本人,又态度极为真诚,后来便是用一块上等羊脂白玉将这块看似普通的青石板换了回来。
他也曾按照地图标示查找过上面的古墓,却是一无所获,至于那首诗,他读了很多遍,虽然知道也许答案就在这诗里,却也只是猜测出这诗或许与王莽、王获有关。回国后,他也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材料汇集的觉来越多,指正却越来越偏向了王获的死,他已经猜到,这因该就是历史上那个因为自己父亲的野心而消失于人们视线中的王获。
接下来的事出乎了田中的预料,不断的有人来找他,不知是从他借阅的典籍还是对他身边周遭的人了解过一些,知道他手里有一样关于汉代古墓的东西,好在,他并没有把青石板拿出来给人看过,虽然时不时有人来骚扰,但却又拿他无可奈何。随着战争的开始,就连军方也曾来人劝说,试图想让他交出东西,或是组织团队进行大规模发掘。知道黄东南有回国想法之后便是和这个异国少年和盘托出,照他的说法,一来了却了自己的烦恼,二来也算物归原主。
这些事,老邹是在那次赴日的交流会上得知的,而告知他此事的人,正是田中教授的小儿子,因为他父亲至死都一直惦念着那个叫黄东南的学生,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验证自己的推断。两人在交流会之后数年之间都有书信往来,但黄东南一事却是没有丝毫进展。这件事已经逐渐淡忘在他的记忆里的时候,却是有人给了他一个惊喜,长城巡视人员发现了烽火台下的地洞,残破的手记上居然还能看到黄东几个字。这让老邹近乎疯狂,寻找了这么久,答案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至于这首诗的秘密,老邹也是想了很多年,当然那是没有看到地图的情况下,在看到地图的那一刻,他便是懂了,老祖宗的玩意,当然是自家人更容易懂。很明显,前一句是解图,后一句是解名。
王获,一个养尊处优生于山美水盛的南部封地的年轻人,哪里会适应得了这种满眼戈壁荒山的西北气候,试想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原因,导致生命即将终结,他想的自然是回家,家里有青山绿水。而看山不见山,望水不见水。正好符合一个将死之人的心境,这里所谓的山水,又哪里会是西北的山水,翻译过来因该是:看不到青山绿水。更像是一个人临终的遗憾,至于后一句,根据王莽后来的作为就很容易得到认证,他希望等到那一天可以重回故乡。
第二天清晨所有人整装待发,程诚因为顺路也一同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之前程诚要去的绿洲。昨天程诚便和老邹提出打算回驻地继续工作,毕竟自己在这里是个门外汉,也帮不上什么忙,老邹有些诧异,但也清楚一旦真正忙活起来,自己也顾不上管他,于是帮忙联系好车辆,傍晚会有人去绿洲接他回去。
远有雪山,近有密林,密林中央,碧湖如镜映照着蓝天。这是此地区几百里之内唯一一座绿洲。景色及好,但因为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只是偶尔会有些驴友驻足停留,环境保护的还不错,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
老邹一行车队抵达时,早已有先头车辆搭好了几座营帐,看这架势,是打算驻扎个把月。一行团队来了有三五十人,一辆大货车,一辆中巴,越野也有个三四台。
“好大的阵仗!”程诚慨叹,这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