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如血的青春> 第2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1 / 4)

没过几天,金鳞中学教职员工红岩战斗队就正式成立了,由古一泉任队长,石秀和邓明玉任副队长。金鳞中学是一所新学校,只有四年的历史,人员构成比较简单,停课以后,一部分老一点的老师都回原来所在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去了,剩下的老师不多,于是,红岩战斗队把大家都吸收进来,使之成为了一个包容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群众组织,白戈、邓明玉也都是其中的组织成员。他们在图书馆一楼找了一间房子作为里队部,成立那天,照例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升旗仪式,象征性地放了几挂鞭炮,闻梅带着中学生红卫兵的二十个勤务员向他们表示了祝贺。

红岩战斗队成立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中学生红卫兵一起开展整顿纪律和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宣布学校半天时间搞文化大革命,半天时间恢复文化课的学习。

这时的闻梅更忙了,还常要去中学生红卫兵总部开会,就将班里复课的事交给杨南雁来负责,于是,杨南雁便跟着邓明玉兴致勃勃地忙起来。当时既要复课却又没有新的教材发下来,仅仅复习已经学过的课程又对大家都没有了吸引力,于是杨南雁从闻梅那里弄来一本内部发行的《******诗词选编》,在没有革命可搞的半天里,教班里的同学们朗诵毛主席诗词,一时间,竟搞得来风生水起,象模象样。这件事立即引起了学校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毛主席诗词油印后分发到各个班级,让各班组织同学们朗诵,还筹划着要组织金鳞中学全校的毛主席诗词朗诵大会,一时间掀起了一个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热潮,各班级都响起一片用普通话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声音。

正当红岩战斗队和中学生红卫兵试图将同学们摁在教室里的时候,****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革命大串联的通知,陵江市教育系统决定组织红卫兵进京学习文化大革命,其中分配给了金鳞中学六十个红卫兵代表名额,于是在全校掀起了一轮轩然大波。

通知刚一下来,闻梅立即找到他的那帮勤务员开会。会上闻梅提出了她的想法,考虑上次在陵江市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的红卫兵在全市的影响,参加演讲的红卫兵要作为金鳞中学红卫兵的优秀代表参加赴京学习,其余的指标分到各班,由各班民主推荐赴京红卫兵代表。对她提出的方案,大多数人没有反对,得以在会上通过。但是,由于六十个名额除去五个外,其余的五十五个名额平均分到二十个班,每个班只有二点七五个名额,意味着其中有十五个班级可以有三个名额,五个班级只能有二个名额,哪些班级多给指标,哪些班级少给指标,二十个人吵成一团,却无论如何也达不成一致意见。

陵江市地处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之外的西南一隅,从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开始,北京就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地方,能够由国家组织去北京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无比光荣而美好的事情。

中学生红卫兵在推选赴京代表问题上的争吵立即传遍了全校。

下午,谷易容就写出了一张题目是《进京红卫兵代表应该公开选举产生》的大字报,其指出:一?赴京红卫兵指标既然是上级下达给的金鳞中学的,金鳞中学的所有红卫兵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没有人可以在未经选举的情况下当然具有代表资格;二?那次演讲大会涉嫌在市委操纵下转移文化大革命的斗争方向,而且与会者还直接参与了走资派镇压革命造反派的行动,更不能作为金鳞中学红卫兵的必然代表。基于以上两条理由,她提出所有进京红卫兵代表都应由全体红卫兵通过一人一票地公开选举产生。

她的大字报既没有贴在教学楼里,也没有贴在大食堂里,而是十分张扬地贴在了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橱窗玻璃上,把橱窗里《跟着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前进》的宣传内容遮了个严严实实,不仅让所有人一进校门第一眼就能看到,而且还效仿工业大学那张征集签名的大字报,也在后面放了一个墨碗一支毛笔来征集签名,结果后面签了一大堆的名字,立即引起了轰动。

正当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闻梅却突然找不到了。放学的时候,柳月、葛利江、杨南雁和我不约而同地走在了一起,人人都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柳月说:“闻梅在最不该消失的时候却消失了,不知道她能不能坚持住自己的想法。”

我们都没有说话,一抬头却发现闻梅正从校门口走来。

我们立即迎了上去,杨南雁亲切地喊了一声“班长!你上哪去啦,同学们都在找你。”

闻梅一脸的焦急,说:“我到总部开会去了,出发的时间就定在本周六,可是现在赴京红卫兵的名单却定不下来,你们有没有好的主意?”

杨南雁说:“我们都支持你的意见。”

葛利江说:“学校教工红岩战斗队已经成立,原来说是与中学生红卫兵共同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是不是让他们和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件事,或许能有新的思路,即使没有什么万全之策,也好共同承担责任。”

闻梅说:“这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