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轧制出一板板砖坯或瓦坯,其金蛇狂舞般令人眼花缭乱的神速动作和手势,如若忽略繁星闪烁般的复杂仪表,几乎可与现代化飞机或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手相媲美,非经长年累月的艰苦磨练是难以达刭如此熟练程度的。他一路巡视那几十辆载坯车,在工人们双手和双腿的驱动下穿梭往返迅跑如飞,另有几十名女工躬腰叉腿双手舞动,在一条条坯径旁翻迭着一行行半干状态的砖瓦泥坯,此种带有原始色彩的重体力劳动场面,何等壮观何等雄奇,但又多么落后多么吃力。他跨上嵌满玻窗热气腾腾的轮窑窑顶,怀着一种好奇和探索的心情,学着烧窑师傅的样子,手握钢筋制成的长柄钩,掀开一只只火眼钢盖,察看窑内熊熊燃烧的灼烈火色。他钻进轮窑底部的一个个窑洞,吃力地睁开被灼人气浪和扑面灰尘逼得下意识闭起来的眼睑,察看那些头戴安全帽、嘴绑大口罩、浑身上下让厚厚的泥汗编织成紧身绒衣般的装出窑工人,奋力地叠坯墙、拆砖墙,拉进一车车泥坯,推出一车车红砖红瓦,这种日日战高温迎飞尘的严酷环境,这种流大汗出大力的强体力劳动,不具备钢筋铁骨般的强壮体魄,是万难承担的;目睹此景,一种庄严的钦佩合着苦涩的怜悯之复杂感受袭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在去粘土砖瓦老产品车间一个多月的蹲点视察过程中,为了接近群众体验实践,他不安于从旁观战,更喜欢亲身参与——脱掉引人注目的部队军装,换上粗糙的劳动布工作服,身带毛巾和口罩,轮番与班组长们打招呼,深入生产第一线,置身各个操作岗位出力冒汗。他操起铁锹,帮燃料库场的工人们装车运料;他让“龙头”机组的操作工损失几分钟时间,舞弄双手,学着切坯条、上坯板、打泥团、接瓦架,品尝那令人神往的妙手劳作滋味;他插进运坯工人的队伍,拉起八百斤重的载坯车子健步如飞;他走进晒坯场,同女工们一道弯腰弓背,翻迭那千千万万的湿坯;他登上窑顶,向烧窑师傅拜师学艺烧坯成砖;他借来安全帽,绑上大口罩,钻进窑洞,给装出窑师傅们递坯迭砖,体味那艰苦费力的劳动生活;……。
他处身生产第一线,并不满足于了解一般的生产知识,而更专注于研探各个生产程序的管理规则和人事制度。每到一个车间蹲点视察,他都要抽时间同车间主任、工段长和班组长们促膝长谈,详细询问各个产品和生产工序的产量、质量、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工人劳动生产率、工艺控制数据、各工种班次安排、各产品进出库规律等等情况,并特别注意倾听各岗位工人年龄性别组成、文化程度、工资级别、思想特点、身体状况以及设备条件、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认真地记录下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和一页页生动文字,不断地贮存进自己的脑海仓库。
历经一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使曾有为对粘土砖瓦老产品的生产规律和管理特点获得丰富的感受和鲜明的印象,为他今后做好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深深地体察到,这些占全厂百分之七十以上员工的主产品车间,承担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千年传承之“秦砖汉瓦”落后工艺的生产任务,其所有的基层干部和职工队伍,极大多数是四十多岁至五十好几的老职工,他们都是五十年代“******”时期由农村转到城市里来,虽然普遍缺少文化,但具备质朴而强烈的国家主人翁精神。他们吃苦耐劳克勤克俭,与“享乐”二字无缘,低微的工资大部分拿去养家糊口,身边所剩无几,仅以粗菜淡饭养精蓄锐,不仅在厂日日劳作,还要顾惜家庭老小;离家近的,上班即来下班即走,放下砖头握起锄头;离家远的,都把探亲假放在农忙季节,实际是回乡栽苗割稻抢种抢收,从无空闲。他们的生活,真是一心挂两头常年操劳,比之居身城镇的工人来,需付出双倍的劳动代价。他们出体力洒大汗,为祖国建设贡献可观,每天可以吃掉一座小山头的泥土,产出半座楼房所需的砖瓦,市区林立的楼厦、乡镇遍布的村舍,千砖万瓦块块都包含着他们的劳动血汗,人民大众衣食住行的四大需求之一,直接与他们粗壮的双手联系在一起。他们任劳任怨,像一头头活跃在广袤田野上的水牛,吃进的是草,耕出的是粮,付出甚多得到甚少。在我们这个生产力尚嫌落后的国度里,他们同八亿农民一样,仍然是整个社会的脊梁骨,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主力军。
他切实地感受到,作为未来的工厂领导干部,如若不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去关心那些一线工人的痛痒和疾苦,去改革他们不得不从事的那种拙劣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劳动方式,去改善他们所处的那种艰苦劳困的生存环境,将有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和企业主管的神圣使命,无颜晋见生我养我的江东父老!厂情国念撼动肺腑,浑身激发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为他今后高举企业改革的旗帜确立了坚定的志向。
他敏锐地思索到,眼前这些具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的老产品车间,其设备条件在同行业中不失为首屈一指,其操作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堪称炉火纯青,其生产效率已接近饱和状态,确如前任王老厂长介绍的“咱们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有的是经验和技术,如果能够保持目前的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