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汤记同盟”
新厂长曾有为即将前来走马上任的消息,如一条爆炸性的要闻,传到了市属砖瓦厂,人们奔走相告,全厂上下议论沸腾。有震惊、有好奇、有欢欣、有担忧、有重视、有轻蔑、有期待、有疑虑……,各种想法纷纷扬扬,诸般心事不一而足。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着实震动了厂里的领导班子。
这天晚上,市西区静僻的光明巷九号院那栋泥灰斑驳外粗内秀的二层小楼底层的客厅里灯光明亮,平日里很少有人走动的冷落门庭,迎来了五位座上熟客。
这间不大不小的客厅布置得颇具特色。它精美而不豪华——涂着暗红色油漆打过蜡的地板上,以东墙正中处靠墙摆着的一张藤椅为中心,三对人造革沙发各占一面围成个半圆形;各个茶桌上,产自瓷都景德镇的精制茶具亭亭玉立;西北墙角恰到好处地放置一只小巧的捷克式食品柜,柜上摆着一台十四寸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除此而外一无他物;如蒙宾客上门,四周沙发请坐,便自然地形成以主人座位为主席台的一个椭圆形会议室的阵势,宾主们一边品茗一边聚谈,既像会客又像开会,足见房主人摆设的苦心孤旨。它庄重而不落俗——日光灯柔和的光线照着四面漆成奶黄色的墙壁,显得色彩雅致;东墙正堂中藤椅上方挂着两架雕塑涂金的大镜框,框内分别嵌着已故领袖******和现任领导人华国锋的彩色肖像,充分体现房主人对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尊崇和敬仰;正堂两边南北墙壁上方,则各张贴着两大幅粉红色书皮纸上工笔楷书的书文摘录,郑重宣示房主人倚重政治宏扬观念的身价特质。
南墙上方书写的文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二段文字——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北墙上方与之对称地书写的,却是已故领袖******的经典语录——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两面墙上各贴二幅文摘的内容遥相呼应,观念则矛盾对立,鲜明地蕴藏着房主人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特征,对每位走进房间里来的客人,不啻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识别和捡验,让人肃然敬畏。
此刻,房主人汤炳权于晚餐后带着宝贝小儿子出门散步,尚未归来。厅堂内的沙发上已围坐着五位宾客,汤夫人吴婶子正在敬烟递茶,忙着招待客人。五位来客显然都是常常上门的熟人,对主人的缺位并不计较,谈笑、聊天、抽烟、喝茶,一时好不热闹。
五位来客全是汤炳权在厂里的同事——矮矮胖胖、中年发福的行政科徐科长;红脸膛络腮胡、摇头晃脑的供销科林科长;花白头发、脸孔黝黑的副厂长魏忠善;体格魁梧、五大三粗的新产品车间主任石洪;白皮嫩脸、英俊潇洒的团委书记张达功——市属砖瓦厂党委的常委“核心领导班子”全到齐了。多年来,这个班子的成员团结一致志同道合,只要厂里出现什么重大事情,在需要召开党委或行政会议之前,“一把手”一声招呼,便会不约而同地前来汤家聚会,聆听“班长”的训示,磋商应对的方策,统一行动的步径。一般说来,这家厂里一切重大事宜的处置,实际上都是在汤家这间神秘而僻静的客厅里决定的,而在厂部会议室里召开的正规会议只不过是应付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晚间七点左右,房主人汤炳权跚跚归来。他将小儿子交给夫人带进房间后,走进客厅含笑挥手,随便地同五位起身尊礼的客人打过招呼,便在正堂中的藤椅上坐了下来。
汤炳权,中等个儿,微呈富态,黄中带黑的四方脸膛上洋溢着自得的神彩,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闪烁着锋利灼人的光芒;脸颊上虽然分布着粗糙的皱纹,但那纹路是舒展的;鬓角中虽然夹杂着不少白丝,但遮掩不住那头浓密硬发坚硬有力的气派;叫人一看,便是位智力出众、精明干练的人物。他,是属于那种农民出身、气粗性俗但又精于算计、善于办事、在能力上出类拔萃的基层干部。他,文化不高但思想敏锐、资历不厚但城府颇深、表面随和但工于心计。他,于五十年代中期走上社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一家国营企业当权主事,在二十几牟的创业历程中,凭着自己的精明和能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修身养性苦心钻营,终于崭露头角步步高升,跃上力所能及的职位顶峰,实现了处世立身的雄心壮志。
现在,他正沉默着,饶有兴趣地倾听部属们发表各自对新厂长即将上任这件要事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