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工作,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社会地位、薪水,最后还是落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上,也就是钱。”
这哪跟哪?没有融入美国的乔桥立即反驳道:“你太偏激了,我们学校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你有社会地位、名望?”
这事李家明以前想过,而且与乔桥是一个看法,但来了美国之后,发现这种想法水土不服。尤其是读博士后,他亲眼看到导师为了给院里搞捐款,到处去参加富豪们的酒会。
“错了,他们确实没有我的地位高,也没我有名望。我们仰视他们,那是因为我们向往象他们那样成为大师,但在现实社会里并不如我。
你们平时与院长、系主任接触少吧?知道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吗?募捐,向我们这样的人募捐!”
“他们又不是为了个人募捐,跟社会地位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说得也没错,但商品社会里没有象牙塔,大师们也要吃饭的。募捐者与被募捐者,两者的地位能一样吗?
这个观点有些冷酷,却是道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可以膜拜大师,却必须要现实地生活。商业化的社会,将所有的成就都物化,这是历史趋势。如果悟不透,要么当品行高洁的隐士;要么当仇富当粪青,其实还是向往声色犬马。
“粪青?不是愤青吗?”
李家明眼睛看着来蹭饭的杨芬华,玩笑道:“听不得别人说话,只能由他来说,而且臭气冲天,谓之粪青。”
“李家明,我得罪你了?”
没得罪,但也相差不远,拿着自己妹妹送的礼物,却讥笑自己一身铜臭。这也就是老友之间的熟不拘礼,否则李家明早翻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