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渐寒冷,西北风已经刮了起来,天空中依旧万里无云,虽说这样冬天似乎会暖和一下,但是,对于现在的情况来讲,大家只怕宁愿天上下冰刀的。这会儿朝廷虽说极力控制粮价,但是如今糙米一石也得四五个银元了,这还是朝廷控制力度比较大的洛阳,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粮价还不知道要涨到什么程度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昌的幼子夭折就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消息了,那孩子本来就是早产,身体极为虚弱,活到这么大,差不多就是泡在药罐子里,大家都知道,这个孩子是活不长的,因此,这一死,很多人,包括李昌在内竟是都松了口气,有一种第二只靴子终于掉下来了的感觉。至于薛王妃如何悲伤,却也不是外人能知道了!要知道,自从产了此子,薛王妃身体也迅速虚弱了下来,一直卧病在床,加上薛俭被迫致仕,薛王妃在后宅的地位也隐约受到了挑战,因此,薛王妃一直就没出现在人前。
那孩子夭折的年纪实在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搞出什么风光大葬之类的事情来,不过是皇族还有李昌那一党的人上门道了个恼,然后便装殓起来,一口小棺便匆匆下葬了。李昌本人对此早有准备,原本对这个孩子就没有放多少心思,这会儿更是趁着这个机会,悄悄与党羽往来,商议对策。
李昌这边如今也是无奈,很明显,隆安帝一直在打压他的势力,嘴上虽说什么都没说,但是却是下手毫不手软,李昌的党羽最近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损失惨重,隆安帝倒是没有随随便便就抄家灭族,但是,同样是侍郎,吏部侍郎跟礼部侍郎是一样的吗?同样是五品,一个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一个却只能在钦天监等着发霉,反正就是这样从实缺调到虚职,各个部门平调一番,甚至是明升暗降,看起来都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但是李昌这一党实实在在的势力缩水了一大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本做的都是实缺,领的都是肥差,天天门庭若市,如今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这等反差,有几个人能够从容接受,若是真的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他们当年也不必跟着李昌走了。因此,除了一部分本身跟李昌牵连不是很深,另外又多半是墙头草的人这会儿缩了回去,不敢再跟李昌混在一起,其他的人要么是因为早就撇不开关系,要么,还是想要争夺那一份所谓的从龙之功,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已经跟李昌捆绑在了一起,这年头不比后世,某种意义上来讲,忠诚要比其他的品质重要得多,若是三心二意,两面三刀,官场上也便没有了他的位置,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脚踩两条船的人。
何况,目前看起来,李昌并没有被一削到底,还有着一争之力。皇帝还算是给了这个儿子面子,他们却是不知道,隆安帝不是不想将李昌给弄到封地上去,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李昌已经成了气候,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将李昌弄到封地上去,那里天高皇帝远的,李昌有野心,也有能耐,这年头虽说没出过一个搞什么靖难的朱棣,但是汉朝那会儿,藩王作乱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哪怕失败了,给国家造成的灾难也是很明显的。尤其如今正是多事之秋,隆安帝又是一心求稳,自然不会对出手太狠,引起李昌的反弹,只想着慢慢削去李昌的权柄,等到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怎么收拾不行呢?
只是李昌不是什么傻瓜,他天性敏感多疑,器量也不算大,隆安帝一辈子也就四个儿子,对四个儿子自然都是有些父子之情的,但是,当父子之情里面加上了君臣的情分,问题就大发了。隆安帝哪怕算不上什么非常英明神武的圣君,但是作为皇帝,守护皇权那是本能,想要攫取皇权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那也是自己的敌人,李昌跟名正言顺的太子作对,固然有隆安帝故意放任的缘故,但是,李昌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是占据了一半的朝堂,可见其能耐,这也让隆安帝生出了戒心。
最让隆安帝对李昌不满的,是他毫不犹豫就对李玮下了手!隆安帝毕竟是皇帝,哪怕事后李昌扫尾扫得非常干净,但是隆安帝依旧查出了一些蛛丝马迹,确认这事跟李昌脱不了干系,虽说考虑到大局,隆安帝没有将此事公开,只是在暗地里面调查李昌没有放在台面上的势力,心中却对李昌生出了不喜来。李昌能够对李玮这个亲侄子下手,翌日,是不是会对自己这个父皇下手呢?你豢养一堆的死士,难不成还是用来行侠仗义的不成!因此,隆安帝对这个儿子自然没了多少好感,虽说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人也不可能真的喜怒不形于色,自然在言行举止中透露了自己对于李昌的恶感。
隆安帝虽说自觉对李昌的态度明面上没什么变化,但是李昌因为庶出,几个皇子中,生母的地位几乎是最低的一个,从小就知道察言观色,好获得隆安帝的宠爱与重视,可以说,隆安帝抬一抬眉毛,都能判断他的心情,因此,李昌很容易就发现了隆安帝态度的变化,对隆安帝他是极为敬畏的,他才不相信,自己这位父皇真的是什么仁君,隆安帝当年为了皇位,可是大举杀戮,在即位之后,连同原本对他有些不敬的人都没有放过,也就是登基好些年之后,权威稳固,不需要靠着杀伐才能让下面的人心服口服,敬畏不已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