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乱世中兴> 第64章 初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章 初变(1 / 2)

洛阳那边,各地报灾的折子雪片一般飞过去,朝廷自然要派出监察御史,了解灾情,并且酌情做出免赋税,亦或是开仓赈济的决定。这么多年下来,朝廷应对天灾已经有了特定的流程,如今只要照着流程做,就不会出什么岔子。

虽说这一次的旱灾覆盖范围实在有些大,但是各地官仓中的粮食,如果没有虚报的话,勉力支撑两三年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在灾年里面,普遍以工代赈,各地便可以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沟渠、城墙、扩大清理护城河之类的,总之一句话,灾年的时候,哪怕没事做,你也要给灾民找出要做的事情了,哪怕将城墙扒了重建,都不能叫这些青壮闲着,一旦闲下来,难免人心浮动,甚至酿成民变。

如今还没到需要赈灾的时候,毕竟百姓家里总能有些余粮,地里面或多或少,也有些产出,扛过一个秋冬不成问题,因此,官府那边,不过是先减了部分地税,不曾全免,毕竟,皇恩不可轻出,哪怕允许这些平民拖欠,日后还不上,可以趁着万寿之类的节日,直接免除,也不能就开了一出灾情,便直接全部免税的口子。所谓升米恩,斗米仇,百姓说来淳朴,其实也是容易忘恩负义的一群人,这才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对于他们来说,小恩小利足以满足他们,若是恩惠太多,却会迷惑他们,一旦恩惠不再,立马反目成仇。你要是这次全免了,难免叫人得寸进尺,官府也不好做,日后稍有苛刻,自觉被压迫的百姓难免会心中愤愤,若是有心人一挑拨,便会激起民变,难以收拾。

无锡这边监察御史已经过来,看着除了太湖附近的水田,其他的地方,土地干裂,哪怕尽力打深水井,但是,这年头没有机器,挖一口井花费的力气也很大,尤其,很有可能挖上十丈,都看不见水,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平均下来,一个村子也弄不了几口井,平摊到每一亩地上去,就显得不足了,很多人不得不做出取舍,只浇灌距离水井相对比较近的地,比较远的,也只能放弃了,一来水源不足,二来,也是实在腾不出手来,挑上一担水顶着太阳走个几里路,别说来回一趟,那点水浇下去,一会儿就蒸干了,人也受不了。

这么一来,虽说还不至于颗粒无收,大幅度减产已经是免不了的事情,那御史也算有怜悯之心,往上报的时候,将灾情额外扩大了一些,得以让无锡一地减免掉了一半的赋税,这让无锡当地的官员也长松了一口气,按照如今这种架势,你要是想要收税,也得收得上来啊!减掉一半,这压力就少掉很多了。

而且因为本朝征收赋税,收的并不是实物,而是折成现钱,至于官仓的储备,那就是朝廷拿钱,购买粮食,充入官仓。因为朝廷的调控,丰年大量购进粮食,灾年除了赈济,也会平价卖出,因此粮食的价格有所波动虽说是难免的,也一直保持在想到平稳的水平,只要不出什么意外,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也不会因为灾情,让粮食的价格高得叫人难以承受。这一年粮食减产,自然粮价就比往年高了近一半,因此,算起来,农户们只需要卖掉比预计还要少不少的粮食,就能够交足赋税了。

虽说对于种地的人来说,这等灾情,绝大多数人粮食减产都高达六成左右,何况,还放弃了一些离得比较远,很难灌溉的地,损失比较惨重。但是,有了这样一道恩旨,比较起来,就很容易接受了,一个个也都是感恩不已。衡山王府牵头,跟无锡一众世家商议了一番,宣布给自家的佃农减租,别的大小地主们哪怕比较心痛,还是也跟了风,毕竟,总要给王府还有几个世家面子,另外,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对佃户不依不饶,要是弄出人命来,官府那边,也是要从重追究的。哪怕仅仅减了三成,也足够那些佃农感恩戴德了。

似乎一切都在好转,精心伺候的粮食到了秋天,总算还有些收获,租税什么的又降低了许多,只要不大手大脚,煮粥的时候多放点水,掺和一些野菜什么的,日子总能过得下去。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日子,能混个水饱,也能满足了,因此,大多数人都对朝廷感恩戴德,回过头来,将地耕一耕,弄点肥料,再想办法挑点水浇一下,回头还得挑选麦种种麦子。

大家乐观地想着,这边好歹也是水乡,这么大一个太湖杵着,离海边也算不上很远,大多数时候,大家只会觉得雨水多,从五六月时候绵延不断的雷雨,到夏天的时候,伴随着登陆的台风而来的暴雨,干旱这种事情,离他们实在太远了,今年一过,又是一个好年景,一切都会好起来。

朝廷自然也是这么想的,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大的天灾了,即使有,也只是局部范围之内的,很多时候都不用朝廷大动干戈,下道旨意下去,调集附近官仓的储备粮食,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因此,朝廷里面比较愁的也就是户部罢了,这一年,全国足有三分之一的郡县报了灾,按照灾情,赋税减免从三成到七成不等,农税自然比往年少了一半,尤其,这样的年份,除了豪门大户,该怎么享受,继续怎么享受,一般人根本不敢花钱,这也影响了商税的收入,但是,哪怕税银减少,但是,该支出的地方还是得支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