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上,大家也是其乐陶陶,崔家不需要对皇族阿谀奉承,但是李昊是崔家的女婿,本来摆出来的态度也很谦和,崔家对交好一个不涉及实权的亲王自然也是毫无压力,因此,一个个对李昊还算客气。
崔浩与王氏坐在上首,大半注意力都在李昊与崔王妃夫妻两个身上。崔浩是崔家的族长,人老成精的人物,哪怕一直在野,但是朝廷里的动向,却也瞒不过他。太子李昭如今储位的确有些不稳,主要不是别的,还是无后,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李昭真的一辈子无后。若是将来李昭提议过继李昊的孩子,这里面就又有文章可做了。
一般的人家过继就很有讲究,要过继嫡子,不是庶子,要年纪小的,不要年纪大的,怕养不熟。但是在皇室,讲究只有更多的道理。李昭看他的身体状况,只怕不是什么长寿的。但是过继这种事情,也讲究时机,要是隆安帝还在,能够管这事,自然会安排李昭过继年纪较大的,比如说李玮,毕竟,主少国疑,不是社稷之福,但是,以李昭自己的想法,应该是宁愿过继年纪小,不懂事的,能当做亲儿子养,不会偏向生父生母。这就有问题了,不到绝望的时候,李昭绝不会提过继的事情,而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李玮,只怕李珅都要成年了,崔王妃那会儿估计是生不出来了,难道这事得便宜庶子不成,这就要乱了礼法尊卑。
如今,崔浩也就只能琢磨着,看隆安帝的身体如何,若是隆安帝是个长寿的,那么,李昊的赢面自然更大,若是隆安帝天不假年,那么,选择权就又落到李昭手上了。李昭那会儿有了名分,坐稳了位置,只怕到头来,占到便宜的就不是自己外孙了。崔家哪怕自恃再高,科举盛行这么多年来,也算是看清楚了事实,因为寒门士子的加入,世家哪怕还保持着优势,在皇权面前,还是要低头的。因此,若是出个留着崔家血液的皇帝,对于崔家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
只是,光指望着过继这种事情,那就是将决定权放到了别人手上,太过被动了,崔浩是何等样人,自然不愿意失去主动权,既然李昊这一脉有着极大的优势,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李昊这边的优势扩大,拱卫自己的外孙上位呢!既然是这般想法,崔浩自然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只是一时半会儿没有跟族人提起罢了。
李昭这个储位,除了占据了嫡长的优势之外,别的并不占优,虽说李昊这边明面上采取了避让的态度,对储位没什么威胁了,但是,边上还有个看不清楚自己的李昌在边上虎视眈眈呢!李昌纵然没多大优势,好歹有隆安帝的宠爱,怎么着也能跟李昭一争长短,到时候,李昊便可以做渔翁了。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完善一下细节,当然,这些不能崔家背地里面做,得让李昊领这个人情才行。
这样想着,崔浩看着女儿女婿的目光更是慈爱起来,再看看已经有了大人的模样,正亲自帮李珅夹菜,剥虾壳剔鱼刺的李玮,崔浩暗自点头,李昊父子不管怎么样,都不是什么凉薄之人,这样,也省得他们将来过河拆桥,做兔死狗烹的事情,将崔家撇在一边。
李昊一时半会儿还没感受到崔家伸出的橄榄枝,也不知道岳父已经倾向于他,准备出手帮忙了,一边与崔王妃耳鬓厮磨秀恩爱,心里琢磨着回头如何说动崔家。
李玮虽说已经十岁了,但是毕竟没有成年,这种场合是插不了口的,而且席上除了他们兄弟两人之外,最小的是崔柔,也已经十二岁,差不多都到说亲的时候了,而且坐得也比较远,不好搭话。因此便坐在一边专心照顾李珅,倒是将身边伺候的奶娘都撇开来了。
这样的酒宴,吃的不光是美酒佳肴,吃的其实就是这个气氛。李玮端坐在那里,虽说没有跟别人说话,但是他却知道,很多人在观察他。
李昊这样的人,他就算说一声:“今天天气不错!”都有人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琢磨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比后世语文课上关于“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的深层含义还要深刻。这回,李昊带着王妃嫡子绕道清河,说是省亲,但是,谁会相信李昊的用意仅仅是如此呢!一个个都以为,李昊这是到老丈人家拉关系,找人支持自己来了。
当然,李昭的处境看得出来的人也不少,只要李昭无后,李昊这一脉,很有可能就会执掌这个国家。崔家人自然不敢怠慢,只是心里也有些别的想头,一个个都还有些犹疑不定。因此,这会儿便想要好好观察一下衡山王府的人,以小见大,以确定对衡山王府的态度。
李昊对于此次省亲,事先却是跟隆安帝打过招呼的,在信里面,那是极度示弱,只说两个儿子出生之后,还没有见过外公外婆,王妃对于父母也非常想念,以后还得回封地,总不能一辈子都只能书信往来。任何父母都不会随便怀疑自己孩子的话,见李昊说得可怜,又想到当年李昊不过二十出头,自己就逼着他千里迢迢就藩,心中难免有些愧疚,当即就答应了,还允许他们在清河多停留两天,不用忙着进京。
有了隆安帝的首肯,李昊自然没有太多顾忌,只要不要表现得像是一幅专程跑过来结党营私的模样,那就行了。这几年下来,李昊算是摸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