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对崔家并不是很了解,若是了解隋唐那段时间历史的,就该知道,当时的世家是何等煊赫,在武则天举起屠刀大肆削弱世家之前,便是皇室也得向世家低头,崔家那会儿是世家中的世家,名门中的名门,当然,在这个早就不知道拐弯拐到哪里去的时代,崔家依旧具备着相对巨大的影响力。
崔王妃出身的这一支,属于清河崔氏的嫡脉,崔王妃的生父崔浩做过的最大的官其实也就是礼部侍郎,但是,崔王妃的祖父崔衍却曾经是两朝首辅,做过帝师,也就是隆安帝的老师,后来过世之后,获得的谥号却是文臣里面少有的“文正”,即便过世,朝野上下的影响力也是不低的。
崔浩后来借着崔衍过世,上书丁忧,后来便不再进入朝堂,反而直接进了暗地里由崔家掌控的双溪书院担任山长,专心治学,他本就精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如今在学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几本关于《礼记》、《春秋》等百家经典的注解轰传天下,便是曲阜孔家的子弟,也得承认,崔浩在治学上的地位,俨然已经是一代宗师。
崔浩一生共有五子四女,其中嫡出的有二子一女,崔王妃是唯一的嫡女,也是幼女。崔浩所出的几个子女,都还算有出息,长子崔亮如今是山西巡抚,次子崔喻也在大理寺担任了一个四品的官职,三子崔呈如今正在襄阳担任知府,四子崔周如今也做了个县令,五子崔邑年纪小一些,不过,也有了功名。可以说,崔家这一脉如今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让其他几个世家看着都眼红,好在崔浩治家极严,崔家这样的人家,也不肯随便掺和到一些严重的事情里面,比如说夺嫡,因为这个,当初崔王妃送信给崔浩,崔浩才拒绝了从本家找一个合适的孩子,给李玮充当伴读,不过,还是拐弯抹角推荐了钟讷。
崔王妃在王府里面有如今这般地位,除了李昊看重正妻,遵守礼法之外,也跟崔家这个娘家异常得力有关系,李昊可不乐意闹出什么宠妾灭妻的丑闻,将原本中立的崔家给推到对立面。
这一次,因为时间充裕,出发前,李昊就答应了崔王妃,通过运河经过河北的时候,就在清河附近停一下,让崔王妃能够回家省亲。顺便,李昊也想着打听一下崔家的口风,虽然不能叫崔家明目张胆地站在自己身后,怎么着,也不能凑到李昭那里去啊!
第三天的时候,船队便到了清河,只是知会了一下当地的官员,并不曾要他们出迎,李昊与崔王妃带着李玮李珅以及随行的一行人直接弃舟登岸,其他的人依旧留守在船上,也没用什么仪仗,直接乘坐着马车,相对低调地往崔家而去。
崔浩住的地方并不在城内的府邸,而是住在城外的庄园中,这个庄园还保持着汉后那段乱世的风格,其实就是一个占地比较庞大的坞堡,只是不曾像当年一样,豢养大量的家丁私兵罢了。
这会儿正是春天,虽说已经过了春耕,地里面依旧有许多农人在忙碌,根据崔王妃的说法,这边都是崔家的产业,这些农人也是崔家的佃户,李玮看着那些几乎一望无际的田野,心中暗叹,这边虽说未必都是良田,但是起码也是中上了,崔家乃是当地的大族,占有这么多的土地自然是正常的,这样的正常却让李玮觉得心中发寒。
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兼并了,这也是难免的事情,一直以来,中国就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家,上至君王士族,下至黎民百姓,土地都是根本,这是属于相对稳定的不动产,就像后世为了保值,人们有了钱会投资贵金属一样,这年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家,有了钱,投资的首选便是土地。
土地是有限的,穿越者的出现与推动,让垦荒不再是毫无限制的事情,各地对于山林覆盖都有着要求,尤其是黄河流域,原本的河套河西一带,汉代的时候用来养马,只是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今干脆就是广植树木,那里的人就靠着种植相应的果树,饲养一些小型的不会影响生态的牲畜为生,至于粮食什么的,却只在小范围之内种植。而那里的住民,要么就是被流放罪犯的后代,要么就是原本军屯的家眷后人。不过,那里倒也不算荒凉,毕竟那边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隔上一段距离,便会出现一个聚居地,商人的往来,让那边的人生活还算富足。
这些是外话,不用多提。总之,各地垦荒限制很多,随意开荒轻则罚款,重则治罪,这样一来,耕地的数量就很有限了,而开国近二百年了,人口滋生。比起普通的庶民来说,士族实在是占了更多的便宜,他们享受着更多的特权,哪怕有着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但是,赋税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的特权就决定了他们能够轻松获得更多的利益,各种天灾人祸,也很少能够影响到他们,即便是采用合法手段,也很容易从破产的农民手里买到更多的土地,甚至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良田连成一片,采用各种手段,逼得土地的原有者家破人亡,将土地低价购入。
每朝每代,土地兼并的事情都是免不了的,哪怕朝廷鼓励工商业,但是,并不能扭转人们的思想,民风保守,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何况,跟种地相比,行商具备着更多的风险,最关键的是,粮食产量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