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应对
两万五千石。我低头盘算了一下,二十多万汉军吃饭,只怕支撑不到几天,也罢,先渡过这道关口再说,人不死帐不烂,我以后慢慢再和冒顿讨回来。
咬了咬牙,道:“好,一家一半,不过这些粮草得从谈好的总数里面扣。算是我们先付的。”
冒顿笑道:“果然是做生意出身的,一点亏也不肯多吃。”
我只冷笑一声,心道,这回给刘邦补漏子,亏已经吃得够大了。但是此刻时势俱劣,也只能隐忍,待到将内患收拾掉以后,与匈奴人终究还得有一场大战。
到时非得让他们乖乖的把今天吃进去的东西加倍的吐出来不可。又强自忍了忍心火,才道:“既然如此,吕雉就告辞了。待粮草送到之后,还望大单于依诺撤军。”
“那是当然,我们匈奴人向来都是讲话算数的。”冒顿点头道。
我也不再多说,起身随意拱了拱手,便转身向外走,在这个时代,大汉与匈奴这两个民族是天生的死对头,这个大背景之下,私人的那一点交情根本提都不必多提。
就算我救过冒顿的命又怎么样,终究抵不过整个民族的利益。
现在的我和冒顿,是大汉皇后与匈奴单于,是上天注定的敌人。
“喂,”冒顿突然在背后出声道。我站定回头,见他靠在圈椅的背上,似笑非笑的看着我:“喂,女人,最后奉劝一句,别那么强悍,男人不喜欢的。
你要是能温柔听话一点,就算你家那个老头子不要你,说不定我还会考虑用五万石粮草来换你。”说罢。哈哈大笑起来。
我气结,掉头冲出了营帐。几个随从忙围了上来,神情颇为紧张。我看了他们一眼,叹了口气道:“走吧。”牵过马来,翻身骑上,抖疆催马出了匈奴大营。
…………
萧何筹措的军粮确实已送到了前线。第一批五万石昨日夜里便运进了曹参的军中,因为我们刚刚从山中脱困,还未来得及和曹参联系。所以才不知道。
陈平听了我带来的消息,叹了口气,道:“确实也只能如此了,先把皇上……送回长安才是大事。
两万五千石虽然不够,但微臣想萧大人那里应该还有粮草会陆续送来,我们先扛上几天再说,反正这仗暂时是不用打的,让士卒喝几天稀地问题也不大。”
“我也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才应了。当断则断,大亏已经吃了,没必要在这件事上再纠缠不清,皇上那里拖不起啊。”我点头道,“你给曹参那里去一封信。
让他把粮草准备好,等匈奴人这边一让路,他那里再把粮草送出营。”
“那……要不要把皇上的事情告诉曹侯?”陈平迟疑了一下。
“还是不要提为好。虽然不怕他走漏风声,但……待到合军以后。我亲自去和他说。”我道。
曹参是跟随刘邦多年的老兄弟,兵合一处之后,必然要来拜见,到时候若是强行阻拦,只怕反而让他心里起了疙瘩,只有我亲自去和他说才是最妥当的。
陈平诺了,下去把给曹参的书信写好,后面盖上刘邦的印信。让人快马送到了曹参军中。
途经匈奴大营时被拦住盘问了好久,幸好我和陈平早有预见,让他另带了一封信给冒顿言明是为调粮,这才放他过去。
外面探看的士卒将这情形禀报上来,气得一旁的樊哙立马就拍碎了一张案几。我和陈平对视一眼,也是满腔郁怒。
“咱们承诺每年送给匈奴十万斤铜铁,他们有此一项,军中武器必然会迅速地翻新改进。以后该越发难对付了。陈大人。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应对之策?”我问。
“当年大秦对付匈奴人的法子主要是筑城防、置烽火、驻重兵、移边民。蒙恬就曾在北境驻强军三十万,使得匈奴人数年不敢轻言南下。
”陈平说着摇头道:“可我大汉初建。万事都以体恤民力为先,所以这筑城防、置烽火一时便行不得了。
打了这些年的仗,中原男子死伤无数,剩下的青壮已是不多,若是强行征来,必然会影响农耕桑事,这驻重兵之策只怕十年之内也难做到。
而迁移中原百姓充实边境……”他苦笑了一声:“匈奴人年年都来劫掠,而我边镇守军又无力照应,原先的边民都逃亡殆尽了,哪里还有人肯再迁徒过来。”
“我知道难,可是再难也得想出办法来。陈大人,匈奴之患一日不除,大汉就一日不得安宁啊。”我叹道。
陈平道:“匈奴人生在马上,长在马上,死在马上,他们的行军速度是我们汉军骑兵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微臣想,既然咱们攻势上一时占不了上风,便只有借有坚城严守,不让他们有可乘之隙,所以,这韩、赵、燕三地的诸侯便显得犹为重要。
可如今燕王叛乱被诛,新王初立,国境之内情势尚未平静,根本谈不上蓄力御敌。
韩王投了匈奴,这已不必再说,赵王年幼,长年居长安,事务都由属臣代管,依微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