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语到被琐事缠身整整一天极度的疲惫以至于无语都感觉到头晕目眩。呒呼!坚持码字吧!求票中!)
“……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中国人对领袖和伟人的依赖心理他们毕竟在这个皇帝威权的国家里生活了数千年当没有了皇帝的之后早已习惯了那种生活的中国人现了一个新的可供崇拜的人物那就是领袖……无怪中国人会如此崇拜这个一个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在所有的视线中他的生活和目标是如此的高尚他改变了近一千四万人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的富足的生活的同时又为他们带来了尊严和胜利让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在人们的心目几乎是将他当作一位圣人、一位救星、一位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的救世主……这里的人们从没有想过需要评价他的功过从不敢想象他还会有什么过失!……绝大多数公民自内心的对这个几近完美而无过失的领袖的高度崇拜是西北和中国大多数地区最大的不同!”
这是一个《纽约时报》驻西北的特约记者克罗林德.卡夫里特这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余年的美国人在西北生活、采访半年多以后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在报道之中称司马还不能成为纯粹意义的伟人这是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缺憾因为中国人是一个迫切需要伟人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需要政治伟人来引导的国家!
这是一个外国人的报道但是说的却非常的中肯一直以来个人崇拜之风在西北都存在着。从初期工人们对于他们的“东家”的感激心理作为源到后来对于经历了最初的阶段的展后在一些人地刻意引导和推波助澜下经过两年多的展之后到现在对司马的个人崇拜之风越来越盛行甚至于呈愈演愈烈之势。
在西北人们对司马并不陌生尽管司马的照片仅仅只是偶尔出现在报纸上而已。但是在西北的几乎每个人家的客厅之中都悬挂有司马地照片或肖像。在餐馆、理店、服装店等等很多公共场所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即便是在农村一些破旧的土屋之中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甚至于他们反而更为虔诚因为他们从西北的土地赎买以及互助社中受益。
西北的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西北的拥有和对司马的感激及爱戴。而西北人认为司马的肖像像铁血旗一样是西北地标志所以政府机关、学校悬挂司马的肖像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的反对并没有什么效果不过经常看到自己地照片挂在各处着实让司马有些无法接受至少很不适应在这种环境下会有几个人不认识司马呢当球场上的学生们看到球场边的那个把球踢来的穿着大衣的人竟然是司马的时候运动场上的学生们便面色激动的朝球场边汇集很快便把司马团团围住和司马一直保持着距离的安全人员。在得到司马地暗示之后并没有阻止这些学生。在这些充满热情的学生面前司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他们保护。
“主……主任。你的球踢的很好!”
学生们围住司马只是面带着激动的神色看着他一个说话带着南方口音的学生有些激动的说道但却只是这么一句话。西北大学的学生之中西北省籍的只有五百多在西北大学之中没有所谓地地区优势入学的机会是全国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他们是西北人而得到照顾。
但是这却不妨碍这些学生们对于司马的崇拜这种崇拜始自于年青人对于偶像和英雄的崇拜而并不仅仅是因为西北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免费教育的机会。在这些单纯而直接的学生们看来司马领导下的西北经济工业空前的达。而且击败了俄国人取得了列强们地尊重让他们看到了国家复兴地希望仅此就足以让他们有崇拜眼前这个年龄只比他们大十来岁的年青人。
“我地球踢的很一般在大学的时候我是那种坐冷板凳趁热闹的角色!还有在这里你们还是叫我司马吧!在年龄上我并不比你们大多少!而且在大学中你们这些学生和这里的教授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只是来这里的参观者而已。”
看着眼前这个毛衣外罩着球衣的面色有些敬畏的学生司马笑说道司马说的是实话在大学时司马踢球纯属娱乐和打时间。技术非常一般。同时提醒着眼前的学生在这里他们才是大学主人作为主人的他们自然不需要敬畏作为客人的司马。而且司马一直相信如果一个官做到了让人敬畏的地步那无疑是失败的。
一直以来。在西北司马都在努力地去除中国传统中地官本位思想。理想地政府应该是服务性质地。纳税人交给钱政府不是让政府地官员来扬威做福地。而是让官员为他们服务地。正因为如此。在西北地政府机构地办公楼前不设禁区。没有“闲人不得入内”地牌子。谁要找政府官员。只需要在他办公室门口等候下班就行或者约见都可以。
和中国人传统不同。西北大多数市县长是兼职地。而且权力也很有限。这些市县长地职责权限主要在公共事业。就是怎样用财政收入做好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以及维护城市治安、规划城市展等。市长很少直接管理经济运营。企业经营更是压根儿无权过问。且许多重要决策要经过议会批准。
而议会和舆论地监督也在消除官本位思想中起到作用。正是通过一系列地强制或半强制地措施。努力消除民众对权力、官位、官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