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京城,一场激烈的交锋正在宫廷内上演,文臣、武将、宦官、外戚等派系相互指责,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其中以于谦为首的武将派系更是受攻击的主要对象,毕竟直接与魔道交战的大都是武将,因此出现的失误也最多,所以说只有干活的人才会出错,而那些屁事不管,只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的人,反而是永远也不会出错的,譬如宦官、外戚之流,每日太太平平的坐在京城里,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又怎么会犯错?(注1)
此次纷争的开端,是六科给事中联名弹劾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武将,奏折内写道:“兵部尚书于谦,玩忽职守,怯敌怠战,致使血狱大军连破边关数城,逼近玉树关重镇,令我朝虚实暴露于敌前,更不顾生灵涂炭,妄自开启禁法封关,致使无数生灵惨死关前,如此丧心病狂,着实令人发指,按律当诛于贼九族!蓟门总镇戚继光勾结魔道,窝藏血狱奸细萧鸿,通敌之心,路人皆知,举国上下,无不愤慨,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西南督师袁崇焕不辨忠奸,听信奸佞小人之言,杀害监军,罪同叛逆,更拥兵自重,延误战机,致使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孤立无援,惨遭群魔毒手,袁贼不思己过,却上奏请功,厚颜无耻,当处以凌迟极刑···”(注2)
按照这些奏折的说法,于谦等武将简直就是世俗人族的败类,是勾结血狱的叛逆,但其实所有文臣、外戚以及那些太监们,都知道这并非事实,不过,知道归知道,根本没有人站出来反驳,只有这些武将自己为自己辩解,显得无比苍白,何况此事本来就是故意诬陷,又有谁会真正在意被诬陷者的辩解?
无论文臣也好,宦官也好,都不愿看到武将建立功勋,更不愿武将因功掌权,因此才会在暗中驱使六科给事中上奏弹劾,若在平时,出了这种事情,大明天子当然会亲自处理,但此刻明皇正在东海尽头与魔君交手,这件事情自然就要由内阁和司礼监来处理了,但内阁一向由文臣把持,而司礼监却是太监的天下,该如何处理此事,双方其实早就商议好了!(注3)
数日之后,朝廷下诏命戚继光、袁崇焕等将领入京接受三堂会审,之后仅仅过了两日,朝廷的决议就出来了,众武将被认定有罪,于谦被罢官,充军三千里,籍没家资,戚继光削职为民,永不录用,袁崇焕被处以凌迟极刑,籍没家资,而那位舍命潜伏血狱,拼死盗取名册的萧鸿也被判了斩立决,首级号令于街市,越发彰显这一场千古奇冤的悲惨!
因为这些武将被诬陷的罪名是勾结魔道,京城百姓信以为真,自然人人痛恨,袁崇焕被凌迟碎尸之后,百姓争食其肉,而所有知道真相的人却都扼腕长叹,悲愤难抑!
本来武将派系也算是势力庞大,就算受到文臣、宦官、外戚等派系联手打压,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但内阁、司礼监下手太快,而大多数武将又都分散各地,正在抵御魔道入侵,等知道这件冤案发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返京救援于谦等人了,最终,一切都无可挽回!
当日在玉树关抗击魔道大军的四位将领,除了史可法战死沙场外,其余三位的下场却更加凄惨,只怕于谦等人反而要羡慕史可法死得其所了。
因为这场冤案的发生,大明西南边陲再无良将守御,万里沃土,尽数沦陷在魔道大军的铁蹄之下,无数人族百姓苦受荼毒,惨不堪言,像那种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状都算是幸运的,毕竟人族百姓全家老小尽数被魔道修士屠灭也是常有之事!
同时,在得知于谦等武将遭受不白之冤后,各地抗击魔道的将士们都大为寒心,不少将领担心自己也会受到诬陷,因此纷纷解甲归田,甚至有些将士直接离开大明疆域,投奔邻国,令整个战局变得更加恶劣!
而就在武将派系遭受沉重打击,日渐式微的时候,文臣、宦官、外戚等派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斗,先是内阁成员集体弹劾东厂通敌卖国,紧接着司礼监和东厂又揭发朝中大臣勾结地方官员,结党营私,败坏朝政,尔后十三道御史又联名上奏,弹劾一干外戚侵占民田,贩卖私盐等罪名,像这种狗咬狗的事情终日不绝,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而在皇族当中,纷争也从未停止,譬如皇太孙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间就有极深的矛盾,朱允炆跟文臣一派较为亲密,而朱棣却与武将一派关系极好,此刻武将派系趋于瓦解,朱棣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而朱允炆身为皇太孙,拥有监国大权,竟然趁机动起了削藩的念头,如此一来,朱棣的燕王爵位自然危在旦夕,他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少不得要与朱允炆拼个你死我活了!
朝廷内斗的一塌糊涂,民间也不太平,文人墨客时时集会,公然讽议朝政,评头论足,无病呻吟,或是相互指摘,自尊自大,江湖豪侠也不甘寂寞,啸聚山林者有之,投军抗魔者有之,劫富济贫者有之,隐居自保者有之,正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正是如今大明王朝民间势力的真实写照!
大明王朝深陷在纷争的漩涡当中,而世俗其他邦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毕竟只要有生灵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而整个世俗人族也因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