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华玉成所在的村子解放前叫华家堡,这里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连接点,离村向北不到八公里,就是土丘连连的内蒙古高原,而村南却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这个村子向西十几公里,就是遍布的河流,上游的太平河在一个叫西拉西的地方流进辽河,而辽河也在这里分开变成两条河,前面流向平原的这条河还叫辽河,因为一直向东流,人们也叫它东辽河,后面那条河在河口处转了一个弯流向内蒙古高原,在高原的一个夹角处也向东流去,因为水位上了一个台阶,人们都叫它台河。这两条河就像一对情人,每隔个三五年,一有汛情就冲上河岸见一次面,土地被冲毁,房屋被淹那是一定的,作者幼年时期在那里成长,记得14岁之前,就经历两次半夜被家里大人叫醒,抱着衣服,从自家屋里趟着膝盖深的水出去逃生。水灾连连,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解放后虽然国家年年都在治理,但水灾还是常用。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下大力气在这里修建了两个大工程,这里的水害才彻底得到根治。第一个工程是枢纽工程,在这里把水分成三路,一路流向科尔沁草原,一路流向奈曼旗沙地,主河道的这一路留给了阴雨连绵的汛期。而另一处工程叫西拉西分水闸,河水在这里被分流,减少了台河的压力。在河流沿线,还修建了一条堪比长江的大堤,修堤坝时,因为防洪堵水,牺牲了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所以大堤的名字叫解放军大堤。河流被治理好以后,这里就成了鱼米之乡。向村东行驶70公里是开鲁县城,170公里是通辽市,500多公里就是作者现在生活的城市,吉林省长春市。故事这才回到开头,华玉成在帮着他的小姨黄桂兰在花生地除草。这片花生地,就是河流被治理后,裸露出来的河滩地,这片河滩地面积很大,大约有500多亩,几乎家家都分了几亩。华玉成家和小姨黄桂兰家地挨着,所以华玉成弄完自家地后,就开始帮助小姨黄桂兰了。退学回家种地已经有两年了,这两年来,给华玉成提亲的人可真是不少,因此,这小子的桃花运也从现在开始了。在华玉成回乡的那个年代,农村买卖婚姻还没有盛行,像他这样的家庭和各人条件,在家乡也是被女孩子追逐的对象。首先走入华家提亲的,还是那个李广学,这家伙那一年给黄桂兰和李敖介绍成一对后,就好像律师打赢了一场官司,特别有成就感,在村里也算名人了,每天叼着烟沿街游逛,拽得不得了,四里八村的婚姻,人们都来找他,这小子走东窜西,骗吃骗喝,骗钱骗物,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今天来到华玉成家,玉成没在,他就跟婶婶说了,村书记杜宝林家的二姑娘,看上了你家玉成,想托他促成这门亲事,婶婶说:玉成大了,他的事我做不了主,你还是去找他吧!李广学碰了个软钉子,不死心,就去果园找了华玉成。玉成认识这个姑娘,知道她叫杜金莲,长相一般,个子很高,人也很疯,虽然农村长大,但没有参加过几天劳动,这几年都是在城里打工了。玉成在县城上学时,就碰到她在洗头房上班,听说那些地方的女孩子什么都干。虽然对她了解的不是太详细,但这样的女人玉成说什么也是不会要的。就婉言谢绝了李广学,告诉他自己现在还不想搞对象。******出师未捷,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去交差。杜书记两口子到是没说什么,他们知道自家二姑娘不着调,人家看不上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杜金莲就不干了,在她自己心里认为,他爹是村书记,她就是公主,想找哪个男人,那是他的福分,华玉成胆敢拒绝她,这还得了,在这个村,这就是严重事件。她气呼呼地来到果园,想找华玉成要讨个说法。
杜金莲刚走到果树园大门口,就被大黄狗给拦下了,这狗坐在那里,伸着长长的舌头,也不狂叫,瞪着眼看着杜金莲,好像在警告她:你在敢往前走一步试试!杜金莲还真怕了,一双惊恐的眼睛,哆哆嗦嗦地看着大黄狗,刚想喊华玉成,大黄狗就做出了前扑的架势,吓得她转身就跑。大黄狗都没稀的追她,也转身回了果园,华玉成从屋里就看到了这一切,高兴得在大黄狗的头上拍了两下,大黄狗得到主人的赞许,也骄傲地摇晃着尾巴。叔叔去世后,华玉成基本上把果园当成了宿舍,把家里当成了饭店。农活不忙时,他自己回去吃饭,农活一旦忙了,就是婶婶给他送饭。现在还是早春不太忙,所以他不让婶婶跑,每天坚持自己回去吃饭。
今天华玉成吃完晚饭,领着大黄狗去果园准备休息,刚走到村中小卖店路口,就被一个女孩给劫住了。她叫刘秀萍,是华玉成小学同学,因为家里困难,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参加了劳动。父亲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家里的几亩地都是她和母亲在打理。生活十分贫困。今天在这里拦住了华玉成,那一定是有要事找他。华玉成看着她现在的样子,身材不错,个子不高,脸上因为长期下田劳动,皮肤有点赤红,一个长长的马尾鞭梳在脖子后面,瞄了眉,还很不正规地涂了口红。看她捯饬的样子,就知道她有备而来,更能猜到她的意图。华玉成和她是小学同学,又是儿时一起长大,在她面前一点尴尬都没有,看着她笑了,还开了她一个玩笑!“吆!这不是玉萍吗?几天没见都长这么漂亮了”!把个刘玉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