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测试场的靶场上,之前还聚集在总控台大厅内的新式坦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此刻全部来到刚刚经历过1mm穿甲弹打击的复合装甲靶板前,仔细查看着在靶板中央留下的那个犹如开花般的圆形空洞,或是感叹,或是惊愕,或是不可思议,或是难以置信,总而言之一句话,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情况给惊呆了。
要知道,这款复合装甲靶板可是经历过英制L11型12mm线膛炮,及采用全新弹药技术的新式反坦克弹药进行数轮打击都未曾被打穿,其防护能力之强,已经是整个测试场内人所共知的事实。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公认为钢筋铁骨一般无法击穿的坚硬铠甲,却被老旧的59式1mm线膛炮发射的、被所有人都看好的所谓新式穿甲弹,犹如热刀切黄油一般,轻而易举的打穿,这样的震撼如果不亲耳听到,亲眼见到,任谁都难以想象的!
“天呀,这真是59式坦克上的那门老式1mm线膛炮打出来的效果吗........”
“跟榔头敲鸡蛋差不多,一下子就打得粉碎.........”
“这样的效果,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看单孔的形制以及破快的程度,穿甲弹的余力还很大,估计在更远的距离上,也能将防御力超强的复合装甲打个对穿........”
“看来有了这种弹药,就算是咱们手上的老59,也能跟苏联先进的T—m穿甲弹大加称赞,有些部队出身,尤其是当过装甲兵的专家,更是从中看到这款弹药的极高的战术,乃至更深层次的战略价值。
要知道苏联的装甲洪流受威胁不止是位于欧洲平原上的西方世界,在中国的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的正当面,部署着一百多万的苏军远东和中亚地区的部队,坦克装甲车辆数以万计,面对这样一只武装到牙齿的装甲毛熊,中国的防御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中国从六十年代中苏破裂开始,对装甲兵以及反装甲武器装备给予高度重视,高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亲自领导和布置相关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这其中仿制苏联的RPG—m榴弹炮,最终的任务目标无不是为了参与抗击苏联大规模入侵的反装甲作战。
虽说由于高层的重视,以及全体军工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卢嘉栋领导研制的几款武器装备的陆续定型装备部队,使得中国在反装甲作战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缺陷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中**队的装甲兵部队,所装备的是落后苏联近二十年的战后第一代坦克59式。
尽管中国从没有间断过对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研究和发展,但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能力,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开展全国范围的旨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备荒工作,究其根本还是中国的常规力量薄弱,特别是装甲机械化集群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亦或是战术应用和训练水平乃至相关经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尤其是在坦克的技术水平上,苏联基本上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便将苏军的装甲机械化集群更新一次,从二战大批装备的T—34\/5系列,到堪称经典的T—54\/55系列;从驰骋中东的T—62到神秘强大的T—64的服役;从平衡发展的T—m穿甲弹就不一样了,之前老式的59式坦克可能在五百米以内都无法击穿T—m穿甲弹的话,即便是59式这样的老式坦克都有可能在千米左右的距离对T—m穿甲弹毫不费力的钻出一个大洞时,
他的心也仿佛被掏了一个深深的血洞,然而不管怎么说,面对失败,朱海峰还是有一定承受力的,难过之情也就持续片刻便投入到紧张的探察当中,以便找寻复合装甲在此次测试中失败的原因。
可同为主要研制者的秦景斌却没有这么朱海峰这般沉得下心,毕竟他对复合装甲的期望非常高,而且寄希望与此来博得他垂涎已久的材料界地位,以及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正是有了这份名利之心,他才会更加在意其中的成败,先前的兴奋乃至毫无顾忌是这样,现如今被打得一无所有失魂落魄也是亦然!
“这是侥幸,这绝对是侥幸,老朱咱们的复合装甲不可能这么差劲,1mm线膛炮怎么可能打穿咱们的复合装甲?”也不知过了多久,秦景斌终于从患得患失中清醒过来,然而这样的清醒却让他更加无法面对眼前的事实,进而把朱海峰拉到一旁,十分不服气的说道:
“一定是这款装甲有问题,很有可能是残次品,要不然绝不会被打穿!要知道,这款装甲可是凝结了祝光荣祝老的心血,还有咱们俩可进阶科学院院士的研究结晶,绝不可能就这么被简单的一炮给打碎,绝不可能.........”
秦景斌说此话时几乎都有些神经质了,声音更是大得出奇,以至于周围的人都真真切切的听得明明白白,进而对他无不投去异样的目光,可就在这时,几位测试场的工作人员小跑的过来对着现场众人高声通知道:
“卢总师命令即将展开新式1mm穿甲弹一千米测试,请各位尽快撤离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