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红柳滩> 第112章 新社员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新社员九(1 / 2)

刘文忠小说《新社员》九.

阶级斗争这根琴弦,就像火烧桥人民公社广播放大站连通各个农户的那根铁丝,时时刻刻绷得紧紧的。一到广播时间,电线杆老远就听见“乌----乌---“的响。

如果刮点风,响声更厉害。四喜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天艳照这条广播线,径直来到杭锦后旗第二中学,听电线杆子响。

支撑这条广播线路的电信杆子,是生产队选出质量最好,没有被虫蛀和伤疤的河套土柳树,要求碗口粗细,笔直,上面雪白的瓷瓶上挂着铁丝,如果不广播了,广播线就是火烧桥人民公社的电话线,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部手摇电话,看大队老汉,24小时住在大队,看守电话,上传下达。

星期一至五,每天早晚俩次广播。星期六日三次广播,遇到重大事件,二十四小时随时广播。早晨五点五十五开始。

首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半小时,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二十分钟,最后是杭锦后旗新闻联播。没有重大事件,半小时地方文艺节目。

知识青年们的屋子,按上级规定,也和其他农户一样,每个住户安了一个广播匣子。一开始对这个广播匣子不适应,早晨五点五十五正好再多睡一会,广播响了,不愿意听把头蒙住。

谁知道有中央和内蒙古的重要新闻不知道,有关知识青年的事情也误了。没有几天,这个声音沙哑,吐字失真的舌簧喇叭,成了他们的挚友,亲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了。

从中央到地方,连红柳村也有了知识青年先进典型,宝珠就是一个,她是火烧桥人民公社知识青年典型,据瞎鸡换说,明年还要出席杭锦后旗,把写宝珠先进典型材料的任务,落实到了四喜身上。

转眼间,已经过了冬至,数九从此开始,离过大年也没有几天,屈指可数了。

对于过年,知识青年感慨万千,今年是下乡第一年,要扎根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广播匣子里表决心的知识青年,激情昂扬。回家过年,难上加难。

大集体时代的河套人,虽然日子苦,老百姓乐呵的多,这也许就叫做那个时代提倡的:“穷棒子精神”吧。

每个生产小队有文艺宣传队,大队有高跷队,知识青年们很快成了文艺骨干。

一进冬季,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锣鼓之声相闻。

尤其是高跷队的锣鼓声一响,震得人心儿发颤。

能够进入文艺队或者高跷队,是最大的光荣,一般都是贫下中农子女的份,地主富农的子女没有特技和表现特别好是进不来的。

徐耀华,是个地主子女,高跷队里扮演白蛇,他单腿跳过一米多高的方桌,放八字不用人扶,一个鹞子翻身就立起身,常常让人们喝彩声不断,才成了高跷队的队员。

腊月天,滴水成冰。生产队开始文艺练兵,准备过罢年,参加全公社的文艺汇演。邀请周围生产队的文艺队来村子里演出,生产队的文艺队也要到周围的生产队演出。

一根铁丝绑一疙瘩烂棉花,往废柴油桶里一蘸,点着后,浓烟滚滚,油点喷溅。一场演出下来,演员成了烟熏猴,身上油迹斑斑,可是谁又不再乎,反而引以为荣。

看演出的社员更辛苦,几乎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演出,一场三四个小时下来,纹风不动,就怕一旦离开,没有好地方。

因为剧场的规矩是:“地方是伙的,你走就是我的。”

社员们辛苦一年了,要过个好年了。

那时候每一个男强壮社员一天工分是一个日工,最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值四角左右。还有的个别生产队倒分红,只好不分红。

四喜家九口人,父亲和母亲一年下来挣了800多个工分,按三角钱计算,一共280元,口粮每人380斤,平均一角五分计算,口粮款是57元,九口人是513元,倒欠生产队233元。如果再加上瓜菜钱,过去的欠款,数目是个天文数字。

过年了,能分上红的社员,生产队每家给借五元钱。没有分上红社员,每家给借三元钱。就这三元钱,精打细算的四喜妈妈,安排的井井有条,让全家人欢天喜地过一个革命化的大年。

具体安排如下:

半斤酒0。4元;川字砖茶一小块0。4元;蜡烛二只0。16;香烟三盒0。39元;调料0。3元;糖块0。3元;火柴5盒0。1元。

以上物品凭供应票买,想多买也办不到,就连瞎鸡换这些土皇帝,也一个样。

四喜父亲还要买五个麻雷和一版小编炮花0。3元,红字一张0。05元;给妹妹买红头绳之类花。0。2元,你看看,就这三块钱,过年还是没有花完,换成五分,二分的纸币给孩子发压岁钱。

1973年春节期间,四喜当了民办教师的第二年。被驻大队的工作组组长看中,临时借调到工作队当宣传员。白天给学生上完课,晚上和工作队到生产队宣传文件,组织文艺宣传队,写新闻报道稿。虽然累的冒虚汗,脑袋还是轻飘飘的,成为了借调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