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活神仙
在乡亲们的眼里,四喜老师是一个关心同学,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四喜从来不害怕他人品说。
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平平安安生活,就是一个快快乐乐的神仙。四喜的弟妹也都争气,真个是贫寒出贵子,贤孝洁家风。老二文诚开了小卖铺,坚持买卖公平,童叟不欺。小日子红红火火。儿子儿媳都是大学毕业,读研后,事业有成。
老三文和,和气生财,除了种好自己的地,又开垦了近百亩荒地,承包了红柳村五百亩大的鱼海子,日子有滋有味。儿女生意兴隆,事业有成。
老四文平,更是勤俭持家,开垦几十亩地,又承包了别人十几亩责任田,俩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儿子媳妇读了研究生。
老五文武,高考时,被中国警察学院录取,面试合格,学校外调时候,因为父亲玉海当过国民党警察政治审查不合格,又到内蒙古大学法律系学习,现在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老六文双,个体户逍遥自在。
小妹,文珍,嫁到磴口,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儿女们个个争气,生活幸福安然。
二妹,仙珍,女儿都是大学生,事业有成,不要四喜操心。
妻子兰英说,不要希望别人把自己看得过高,高了,容易产生虚荣心。更不要自己拼命爬高,回头一看,居高不临下,空中楼阁。
这俩口子高不可喜,低不可恼。恰如其分的时候,又太少了!有时候又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做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那一口古老的柳树根井,盛装着四喜和兰英童年的记忆,井台上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是他们的生命里的情结,时时从心底涌起。井里汩汩冒出的清泉,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涟漪了多少心事和年少时欢快的笑声。
河套的地理环境特别,是黄河故道南迁,留下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过去的每一个村子,都有井,可打井它是一门学问,选址至关重要。红柳地的不能选,打出来的水盐碱含量太大,发苦发涩。只能选长马莲花的地方,干旱时马莲生长非常茂盛的地方,打井最好。因为马莲根深叶茂,吸收水分最多,最怕盐碱,所以在马莲生长的地方打井成功率最高,其次是茂密的菅草滩,这里打出来水最甜。
打井是村子里的头等大事,家家户户总动员。不用砖瓦,也不用石头,只用老柳树根。每户把多年挖出来的老柳树根全部贡献出来还不够,还要组织青壮年去挖,准备挖井的地方,堆叠的山一样高柳树根富富有余,才开始挖井。那天,村里请来了经验丰富的挖井老师傅做总指挥,二十几个小伙子摩拳擦掌准备整装待发。
四喜把自己家的柳树根全部贡献给了村里,还有几个杨树根也用小板车拉了去,结果怎么样呢,被拒绝了,而且不让靠近,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有的说,杨树根不耐沤,这只是借口,更多的说法是:
塞北人说起来宋代杨家将非常敬畏,男人小便站着时不准朝南,与杨子相关的都犯忌,怕引起了麻烦。
开挖前,木匠师傅做好了井涵。井涵是用新鲜柳木做成的,一般厚八寸,八个角。根据准备挖的深度计算好尺寸,做好备用,木料好开铆墝环环相扣,一旦阖上,就无法分开。一般井四层井涵,如果木料充足,八层的也有,四喜放学后,主动给木匠师傅打下手。
德高望重的刘思源一声令下,开挖就不能停息,二十几个小伙子轮流挖。河套地下水位高,挖了不到二米就出水,如果是渗水,继续挖。如果是泉水,一股一股往上冒,指挥挖井的老师傅早准备好了打麦时抬麦草一丈多长的抬杆,顺着泉眼几个小伙子要用大力气往下擦,边擦边摇,一会儿堵住了泉眼,继续开挖。啥时候深度够了,摆好井涵,开始用老柳树根圈井,一层压一层,层层相扣,根据树根的形状互相咬合。做好一层,填埋一层土,一直到井口。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把抬杆往出拔。“哗!”一尺多高的泉水往上冒,人们欢呼起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不亚于娶媳妇。打井一般在早春,地下水位低,人们把剩余的柳树根全堆在一起点燃,红红的火,乐呵呵的人,上了年纪的老者把准备好的白酒递到了打井师傅和打井工人的手中,围着熊熊大火说啊,笑啊..
井是村庄的心脏,井代表着家乡的呼唤,最早扎根此处落脚的祖先们,他们开挖出一口井,让我们走西口的后代几百年后仍然留在这里,出门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的河套儿女,时时怀念故乡的柳树井。
在井边,河套人盖起来了小茅屋。小茅屋里河套儿子娶回来了新媳妇,河套娃子“哇哇”坠地,河套人生生息息,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歌。
四喜经常想起柳树根老井,不会忘记柳树根老井。
四喜两口子祈求高,不是高官,不是高薪,更不是高楼大厦。是高尚的人品,是高风亮节。可在一些世俗人的眼里,是大傻冒一个,被时代淘汰的掉的。
他们牢记着父亲玉海的话:“不要爱盗贼吃肉,要牢记盗贼挨刀。”“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