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人造黄河
公社党委书记工作队长爱爱一听说刘云海去挖二黄河,脸色马上由阴转晴,对刘青山说:“大叔呀,云海去挖二黄河,受苦受累,家里的事情就不要影响他在工地上的情绪,再说,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个别人瞎咋呼罢了,我们工作组不追究。只要云海在工地上表现好,立了大功,将功补过呀!”
侯来财在会上揭发刘云海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云海的耳朵里。刘云海晚上收工睡不着,前思后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没有呀!
老父亲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从小就教育自己,饿死不揪别人的一个葱叶子,穷困死也贪污别人一文钱。
不要说没有人看见,头上三尺有神灵,时刻看着你呢!
土改时,自己家是中农,也没有分地主一分地,也没有要一分钱的浮财。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没有多占过一分钱的便宜,侯来财等孤寡和光棍汉没有农具,土地荒废的人家,哪个合作社都不要,是自己把他们吸收进来,过了几天好日子。
人民公社成立时,自己也是积极主动,问心无愧,没有多吃一口饭………
“唉------”云海一声长叹,想起来刚来工地的情形。
天刚蒙蒙亮,“他二叔,走了!”一声吆喝,几个身穿白茬皮袄的年轻人,身上背着花棉被,被子中间横捆着扁担,穿过扁担的俩头绑着红柳箩筐的年轻人,早已等在村口。
他们气沉丹田,冲着后来的年轻人大声吆喝,“相跟上,走哇!”。
二十几个精壮的大汉走出各自家门,清一色千层底儿的棉鞋,头上戴着里外发热的纯狗皮帽或者是俩耳朵全部放下的狐皮帽,最次的也是羊羔羔皮帽帽。大裆黑棉裤扎着大红裤带,大偏襟棉袄下面露出红裤带的俩个头儿,他们狠狠嘬两口烟叶子,然后麻利地把烟锅儿在鞋底上一磕,“走!”朝村口望了俩眼,踏着地上的冰渣儿。
一行人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苍茫的晓色中……
开挖二黄河水一项规模宏大新水利工程,最宽的开口处五十多米,深度二米,火烧桥人民公社长度近二十里,云海他们大队有50米工程。
开挖二黄河也不例外,全靠人海战术,所有的青壮年都开赴工地参加会战。
“人住在骡马圈,吃的黑馒头。
先前来到民工,还能找到个住处,云海他们是后上来的民工,工地附近连骡马圈也没有了,就近找一个地势高一点地方,开挖一个长方形坑,上面用红柳蒿草盖上,人就住进里面的:“地窨子”。十冬腊月还好,一到春夏刮风下雨,泥泞潮湿蚊虫肆虐。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太劳累了,由不得云海胡思乱想,沉沉地睡过去了。
总长230公里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工程,俗称二黄河。
那种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慨与英勇精神,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可以说,开挖二黄河是河套人的长征。
那种伟大的新长征精神也已成为世代河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套平原得益于黄河水的浇灌,所以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河套平原得不到黄河水的浇灌,受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这里早已变成了大漠荒原,哪里还能成为祖国的塞北粮仓。因此,也有人这样说:水利兴,河套兴;水利亡,河套亡。
河套平原上水利工程的修建源于清朝末期,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在清廷垦荒政策的鼓励下纷纷来到河套地区,利用河套平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开挖渠道,垦荒种植,获利颇丰。到民国末期,河套大地上已开挖了直接从黄河上开口引水的十余条大干渠,灌溉土地面积360多万亩。
虽然河套平原的水利兴起促使了河套地区的经济繁荣,但由于河套地区的所有渠道都是直接从黄河上开口,靠自流引水来浇灌土地,没有调水闸门等水工设施,不能控制水量,所以,各渠道的引水常常受到黄河水流大小变动的影响。黄河来水量少时,许多渠道难以进水,常常造成旱灾;黄河来水量大时,洪水又常常会漫过渠道淹没良田而形成洪涝灾害。此外,由于黄河行河主流常常迁徙不定,各渠道引水口常因此而淤积报废,故需年年组织大批强壮劳力去捞挖引水口,土方量动辄数百万立方米,这已成为了河套人民的一大负担和苦差。
1957年国家投资3亿多元在河套地区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从而将河套灌区的多口自流引水体系全面彻底地改造成为一首制有坝引水体系。
1958年11月15日,二黄河渠道土方工程开始了施工。二黄河宽有五十米,需要土方工程1977万立方米。这些土方都是由几万民工一锹一铲地挖出来,再一筐一担地肩担背扛出来的。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以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天争,与地斗,硬是出色地完成了总干渠工程的庞大施工任务,可谓是谱响了一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