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拉车
二、采石场
武兴宇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周围是起伏的山岭,低处是深丘地带,都被树丛覆盖着,植被完好。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一个一个的山头像绿浪一样由远而近滚过来,其中有几个浪头直接扑过来,矗立在眼前。
他大致能明白这是一个工地,但又觉得不像工地,没有任何机器设备,连通常工地上最常见的吊车也没有,干活路的人也不多。刚才他和孙友忠差不多用了五十多分钟走到这里,离开主马路后,走进这简易的土路,有一二里远的路程。
“友忠,这是啥地方?”
“这是一个采石场。我们把这里的条石运到西郊去,那里有一个建筑工地,要用石头。有人收方,不过称,量尺寸,按体积算,月底拿钱。你看前面那些板板车都是和我们一起拉石头的。”
“我咋没看见有啥人干活路?”
“你得往里看,石匠都在山岩上,就二三十个石匠,分散得很开,三四人一组。现在没啥事情,还没有轮到我们装车,你自己看一阵子吧,我先抽一根烟。”
武兴宇眼前的采石场,就是一座巨大的山体的一部分,覆盖层已经被削掉了,剩下裸露的光光岩石。武兴宇想象这种岩石应该就是地球形成后的原貌呢,还是沧海桑田后的产物。因为长年开采的缘故,已经被分割成几个巨大的高低不等的山岗。有的地方像狗啃过的一样,犬牙交错,形成一些石窝,有的像被巨斧从上到下劈过的一样,光滑的岩壁,纹路清晰,足有几十米高。
在那垂直的悬崖边上,有四五个石匠正抡圆了二锤,往下砸那石壁上的钻子。二锤把不是木棒,而是用两块楠竹片绑在一起构成的,一米来长,有很好的弹性。双臂一抡起来,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其道理和撑竿跳高的道理一样,借用竹片的弹力。
石匠中有一个正是吴能的邻居安力柱,他只穿着一条裤衩,连草帽都没有戴,一身油黑。他脚下石壁上四五个钻子成一条线排开锲入岩石,他一抡圆二锤,随着身子的俯仰,一道一道弧线闪过,伴随着一声一声的吼叫声,一下一下砸在钻子上。随着二锤的一次一次敲击,石壁上慢慢出现一条裂缝。石匠在抡锤砸钻子时,必须大声吼叫,一是为了凝聚气力,二是防止震伤内脏。所以石匠们把二锤抡起来时,都悠长地喊着“依……哟……喂,嘿!”伴随着最后一声“嘿”,把抡圆的二锤砸下去。日复一日地这样出力和吼叫,石匠们个个都是膀大腰圆、声如洪钟。
武兴宇想这种劳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可能是人类在铁器出现后就是这样了。眼前这个石场的开采与几千年前的开采没有区别,古埃及那些金字塔的石料又是用哪种方法开采的,因那时的人类还没有铁器。这种方法与用火烧烤后,泼冷水,使岩石产生裂缝的方法同样古老。
“友忠,这种方式,一块石料要开采下来,要几个钟头?”
“不好说,有时一天,有时半天,跟石料的大小,石匠的体力都有关系。你看像他那种砸法,有时一个多钟头才能砸出裂缝来,然后又换在其他方位上砸。直到几个方位都出现裂缝后,才用撬棍把石料撬开,一块石料就算开出来。下一步再把这些大的石料改成一条一条的条石,我们就可以运走。”
“在那些悬崖边上,不要说抡锤这种重体力活路,身子还一俯一仰地运动,光是站着都得头晕眼花。这些石匠太不容易了,连起码的劳动保护都没有。”武兴宇很有感叹。
“工伤事故多得很,或者失脚摔下来,或者砸着自己的。石场上有时为了提高效率,也用火药炸,也经常炸伤人。弄得不好,有时还死人。”孙友忠说。心想难得武兴宇还晓得石匠们的不容易。
“这方法也太原始了。”
“这有啥好奇怪的!我拉石料,周边的几个石场都去过,都这个样子。李轼他们那种挑抬劳动,不照样是原始劳动嘛。”
“那样高的地方,石料如何弄下来?”
“你看到那些抬工了吗?都是他们在弄。你看那侧面的软土坡,就是用削掉的覆盖层堆起来的,就把石料顺着山坡滚下来。要是没这种条件的地方,就一步一步地抬下来。路很不好走,也是很危险的。”
“这也太恼火。”
“你是说人还是说活路?”
“都有。”
“走吧,别说了,快轮到我们。”孙友忠一边说,一边扔掉烟屁股。
拉板板车的人都在排着队,一个一个地把空车拉到装条石的地方,由抬工把石料抬到板板车上放好,大的条石由4个抬工抬上车,小的条石由2个抬工抬上车。装石料时,孙友忠对武兴宇说:
“你先在旁边看着,时间长了自然就学会。我抬起车把,让车尾着地,抬工把条石抬上来。我再压下车把,把车尾翘起来,让抬工把条石挪到合适的位置上就行啦。”
武兴宇看着孙友忠很熟练地配合抬工装车,一点不费气力,几分钟就完事,然后把车拖到一边。孙友忠对武兴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