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三横一竖王
二、小冬的爱好
齐小冬在外人眼中也是一个操妹。
那年月“操社会”的群体很庞杂。内中一些女青年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喜欢服饰、发型的变化,其实只是着重在服饰及外形打扮。并不是那种伙着操哥们在社会上闲混的女青年,如齐小冬就是这类的;有些人只着重在混江湖上的逞强斗勇,只在意在兄弟伙中的形象,并不在意穿着打扮,如王有才就是这类;有些人则是“内外兼修”的,如绿麻雀的师兄“角斗士”之类。而老百姓分不清这些,在老百姓眼中他们都是些小混混,所以,在大多数人口中,“操哥”、“操妹”等同于坏青年。
齐小冬其实仅仅就是一个喜欢时尚的年青女娃儿。
60年代中期“文革”初起,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及审美观,像荡除一切污泥浊水一样,把过去的服饰和色彩当作“封资修”都冲走了。人们被装进青蓝二色的中式“口袋”,于是满大街都是口袋在晃动。“口袋”是人们对那种男女不分,臃肿不堪服装的戏谑称谓。
没过几年,一些被目为“奇装异服”的服装和发型悄然出现。
那时小管裤刚在这个城市冒头。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如果一个小伙子穿一条小管裤、再配一双白胶鞋那是最时髦的打扮了,要是一个年轻女娃儿也如此装束,那就更是标新立异了。而这种打扮并不见容于当时的无产阶级审美观。被许多人看不惯,被他们在口头上讨伐,更有一些人干脆付之反对行动。有脑壳里装满无产阶级审美观的另一批年青人,在大街上或公共场合拿着剪刀,去剪别人的小管裤,拿着墨水瓶,沾着墨水去撒别人的白胶鞋,美其名曰:兴无灭资。
一天,方二从大街上经过时,正好看到几个人在围着剪别人的小管裤。到江边后,他就把这事当龙门阵摆给大家听。方二说:
“我也见不惯那些穿小管裤的,但给别人剪了也有点过火,不让穿就完了嘛。那些人跟老子吃饱了没事干。比我们当初破‘四旧’还幼稚。”
“方二,当初你也没觉得自己幼稚,还以为满革命的。我想那些剪裤管的小青年也觉得自己是革命行动。”钟益生说。
吴能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穿小管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就是对之前“革命思潮”的反讽和反弹。在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在追求美感成为封资修东西的年代,在这种非常小的生活空间,一部分年青人还能相互标榜一些时尚的东西,也确实不易,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
钟益生笑起来,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老吴,你真行,还敢说对社会进步有好处。没听人说,这样穿下去,国家就要变修,要变颜色吗。”
听钟益生这样说,吴能也笑起来,扭头问李轼:
“李轼,你咋个看?”
“我个人倒不觉得小管裤好看,穿起来像香肠一样,绷得梆紧,不会舒服吧。让我穿我也不会穿的,不过,有人爱穿就让他穿去吧。我反感的是不让别人穿小管裤。凭啥不让别人穿?穿那么一条裤儿,国家就变颜色了?荒唐!我就想,一个国家连一条裤儿都包容不下,还谈啥进步。”
“对!完全是扯****蛋!我们国家难道就这样虚弱?天大的笑话!”
不过,阻挡穿小管裤的行为也很无力,像一阵风很快就过去。到后来,那批兴无灭资人中的一些年青人也同样穿成如此打扮,以标榜自己的新潮。
那时的齐小冬就不怕别人剪她的裤子,常穿着一条小管裤到工地来找王有才。王有才的穿着始终都是简单、随便的模样,草根出身的王有才心底对穿着讲究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对那些小伙子油头粉面的打扮,他尤其看不惯,在他的价值评判中,像“角斗士”这类人充其量就是“高衙内”式的花花公子。他觉得男人就应该粗犷而不在意衣着。但他对女人穿时髦的衣服和时尚打扮却能接受,他对人说过,女人嘛,就应该穿得好看些。就应该让旁人看着安逸。所以他对小冬穿着上的时尚不反感,倒觉得她有点勇气可嘉。
王有才因为仗义,也爱打抱不平,早几年三天两头打架,所以在西城一带有些名头,有不少“操妹”喜欢他,追随他,屁股后面总跟着几位妹儿。齐小冬也算其中之一。
一次在工地上摆龙门阵时,话题由流行穿军服到穿“奇装异服”的流行,又由穿着时髦的“操妹”到喜欢“操哥”的现象。老黄牛对此就看不懂,对宗陵说:
“你看王老幺人长得不咋样,又没球个正经工作,咋就还有漂亮女娃儿硬要跟他好。”
“这有啥子奇怪哇,鱼找鱼,虾找虾,王八跟团鱼是亲家。”
李轼一听宗陵说得有板有眼,忍不住笑了,然后对轻声对杨建国说:“这宗陵总跟王有才有气似的,说话老夹枪带棍的。”
“宗陵这人对王有才也是看不顺眼的,所以说到王有才时总是话里有话。话虽然难听点,倒有些道理,所谓物以类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