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上的小故事> 第32章 “” 中法战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 中法战争(3 / 6)

清政府的内部却出现了分化,出现了两种争论不休的意见:一种极力主张对法宣战;一种则选择了苟且偷生,希望清政府能派人向法求和。主战者主要是驻法公使曾纪泽以及湘系官僚如左宗棠、刘坤一、彭玉麟等,另外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如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等也主战。他们认为就道义责任和利害关系而言,中国都应该出兵保护越南。第一,中越存在着历史上的宗藩关系,越南受到侵略,中国应该发挥宗主国的国威;第二,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法国侵越,“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粤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所以中国保护越南就是为了“自固藩篱计”,“断无坐视之理”。

与主战相反的主和者是淮系官僚,主要代表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他们认为中越宗藩关系不复存在,中国没有必要为越南“代为力证经营”。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对法议和,不过“伏边患于将来,”若与法国失和开战,“则兵端开于俄顷”,中国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从此“兵连祸结”,将国无宁日。

就在两方互相争吵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也拿不准主意了。她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对法侵越表示抗议,并且续向黑旗军提供饷银、军械等,助其抗法,同时密谕两广地方督抚:“目前办法,总以固守北圻为主,倘法人侵及我军驻扎之地,则衅自彼开,自不能不与接仗”。另一方面却又授权李鸿章,谋求与法议和,再三谕令驻越清军“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清政府这种和战不定,消极的态度并没有换来和平,相反进一步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883年12月,法国议会通过了追加2900万法郎军费和1。5万名远征军的侵华方案。12月11日,法军司令孤拔率兵六千,从河内出发,水陆并进,向驻扎在北圻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由此爆发。清军统帅、云南巡抚唐炯“弃军而逃”,黑旗军拒险与法军激战数日,以力单无援撤退,山西失守。1884年2月,法国增援部队到达河内,由米乐接任法远征军司令。3月,法军1。2万人分别由米乐和尼格里指挥,分兵两路会攻北宁。北宁南控河内,北蔽谅山,是清军经营一年有余的军事要地。清政府多次命令驻越清军全力守住北宁,阻遏法军向中越边境推进。但清军统帅、广西巡抚徐延旭“事前既疏于布置,临时复勇于溃退,敌犹未至,望风而遁。”谅江、郎甲等地失守。4月初,西线战场上兴化、临洮、宣光等地也相继失守。

败讯传来,朝野震惊。慈禧太后也是勃然大怒,下旨将广西巡抚徐延旭革职交刑部治罪;将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拿问;命张凯嵩署云南巡抚,李用清暂理贵州巡抚,潘鼎新署广西巡抚。十天之内,接连撤换前线将帅,足以表明她的愤怒之情。

其实慈禧的愤怒并不是在唐炯身上,唐炯只是老佛爷此时的出气筒,她真正痛恨的是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军机处作为中法战争期间负责军事机务的最高指挥机构,在处理中法谈判和法越争端中,一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避免战争,不敢和法军正面交战,以退让换取边疆和平,致使朝廷充斥避战求和的气氛。而奕?正是这一主张的积极倡导者。他和李鸿章对法让步、力保和局的论调相互呼应,导致了徐延旭、唐炯等前线大员观望犹豫、军心怠散、战不出力、溃逃败退的不堪局面。

朝局大变甲申易枢,法国野心不减引马尾海战

奕?之所以主和,很有可能是对当时的国际局面判断错误,也过于依赖其他国家的调和,对于中法战争估错了形势。所以他按自己的理解热衷于外交谈判,而对备战固边的指令,只作例行公事对待。这恰恰触犯了原本就对奕?心存不满的慈禧太后的底线,感到他故意不积极执行自己的意图,越发怀疑他藐视权威、不愿支持自己独立主政,怨恨之情油然而生。

事有凑巧,4月3日,一份奏折递到了慈禧太后手中。奏折指责张佩纶和一班军机大臣李鸿藻、奕訢、宝鋆等人无知人之明,用所非人,致使前线失利,要求严处。奏折正中慈禧下怀,她有了可以发作的借口。于是,就在当天她召见奕?等全班军机,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们迁移因循,致使边防不靖,海防粉饰,疆臣苟且,国用空虚,坏了皇朝大业。措辞之严苛,态度之专横,神色之冷竣,为历来所未见,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五天后即4月8日,慈禧颁下懿旨,免去奕訢、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一切职务。其中奕訢开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双俸,著令其“家居养疾”;宝鋆著原品休致;李鸿藻开去一切差使,降二级调用;翁同龢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不用说,奕?处分最重,被一撸到底,撵回恭王府。不得与闻朝政,“家居养疾”,做个闲散的王爷。同一天,又任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为军机大臣。次日,又颁布懿旨,命军机处若遇紧急要事,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