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王,儿臣以为应尽快派兵支援,能挡一步就是一步。现在正是秋天,若放任岐山军队前推,这过冬的粮食可就没了。儿臣以为应该派御林军出兵,遇城而阻,多守一城是一城。然后加紧收割粮草,运往王都。而且岐山虽国力日盛,但是地广人稀,哪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尽起岐山之兵不过次数而。”兰陵太子开口。她最担心的就是这粮食。兰陵人口稠密,若是缺粮可是很麻烦的事儿。
“大王此事万万不可,贸然出击若是御林军有失,王城危矣。”开口的叫和美,官至大都督,是兰陵御林军指挥使。和这个姓氏比较特殊,当初周文王长子周明巡游天下,说了句名言,民以食为天,天下人无不叹服。所以她的后人多以和为姓。这和字由禾和口组成,意为人人都有饭吃。因此和姓为公认的王族,天下诸王多以重任。
“可是这粮食也是丢不得。”兰陵王开口说。此刻她很纠结,你说这出兵吧,害怕真如和美所说。不出兵,这粮食可就没了,她可不认为岐山会大发善心,不夺粮草。兰陵王的沉思很快就被另一个声音打破。
“大王,臣也以为应多派哨兵查探。殿下别忘了,此次岐山领兵的是四王子岐山雨。她是个有勇无谋之辈,若是此人领兵必然一鼓作气直取王都。但是她旁边还有个宋烟雨,此人为人稳重,谋虑很远。有他在,岐山军队必不会轻易犯险。若是岐山兵多,他一定会全力取王都,若是兵少,他则会稳扎稳打以待援军。大王还可同时修书商王,告诉她岐山兵力空虚,正是出兵的好时机。”无学开口。她倒是把事情分析的很透彻。可怜的烟雨若是知道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定会后悔莫及。
“现在岐山占尽先机,商王还肯出兵么?”兰陵王问。她现在担心商王会害怕岐山,不敢出兵。
“此事大王大可放心。若是兰陵占尽优势,商王未必会出兵。若是兰陵岌岌可危,商王必定会出兵。唇亡齿寒的道理商王不会不懂。大王只要遣使修书,定能等来商王偷袭岐山后路。到时候岐山两面受敌,国内又空虚,自然会回兵救援,局势自然迎刃而解。”无学分析的倒是有理有据,只是不知道这商王会不会真的这么想。
“何人可出使商国?”岐山王接着问。她和无学可是老交情,早在还不太子的时候,就和无学兄弟相称,对于无学的建议她还是很信服的。
“洪学之深谋老成,又很知进退,有勇有谋可当此大任。”这次倒不是无学举荐的,是丞相岐山宏伟举荐的。
“就依无学先生之言。令调岐山宏宇火速回师,以解王都之险。遣洪学之出使商国,务必求商王发兵岐山。”万般无奈之下,兰陵王采用了无学的建议。现在兰陵也可以说是国内空虚,她也只能出此下策。
烟雨倒是消停了一天,鬼纵却忙坏了。她见瓮城之敌果然不管乱动,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她先率军沿瓮城往东收集粮食,然后派人骚扰青州。果然青州之敌也不敢出城,她则是大肆收集粮草运往天水。不过她不知道的是,自己这个决定又帮了烟雨的倒忙,不然一定追悔莫及。
第二日兰陵王接到青州城急报,说已经出现岐山游骑,要援兵。与此同来的,还有瓮城的第二封求援信。兰陵王此刻眉头紧皱,两城的求援信一起来,让她更加害怕了。看来岐山军队却是是有备而来,这一日居然连攻两城。思前想后,她又招来众人,听听大家的建议。
“大王,无学认为这是好事。”无学语出惊人死不休,一下就惹怒了在场众人,只有熟知她脾气的兰陵灵母女知道,这个老师说是好事,多半真的是好事。
“无学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兰陵连续丢城失地反倒成了好事?难道你是岐山奸细不成?”和美怒斥。她为人脾气火爆,缺乏耐心,自然等不得无学这下文。
“先生请讲。”兰陵王可不是和美,她倒是对无学的话很感兴趣,想知道她心中所想。
“无学想问大王一句,瓮城求援,这瓮城课程陷落?”她非但没有解释,反倒是问了兰陵王一句。也许她感觉这事儿很重要。
“只是求援,不曾报信说瓮城已经陷落。”兰陵王老实的回答。她心中纳闷,丝毫看不出敌人兵临城下还是什么好事,这瓮城陷落是迟早的事儿。
“瓮城连发两封求援信,青州也发了一封。这说明什么?说明岐山兵力不足,只是骚扰以待援军而已。王上现在大可放心出兵阻止,敌人必不敢轻易应战。只要将士们阻挡几日,就可放心收粮。到时候宏宇将军回援,定可将岐山来犯之敌全歼于兰陵。岐山应该只是小股部队,见寄都兵力空虚,以为有机可乘,才来侵犯。”她倒是很乐观,丝毫不认为兰陵会输。而且分析的也不错,只是她没有料到岐山雨可不是小股,而是尽起两州将士。
“诸位怎么看?”兰陵王问向其他人。她不敢听信无学的一面之词就发兵,毕竟王城不能有任何闪失。
“儿臣认为老师所说确实在理。母王若是不放心,大可只派骑兵,见事不好也可以马上后撤。”兰陵灵倒是深知兰陵王的担心,这样建议到。果然,听她这样一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