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外的经历,让他多少有了一种浊世浪荡佳公子的气质,这种气质,搭配中山装显然是不靠谱的,只有那种马甲配上小洋服,才能让他看上去更加浪荡不羁,风流倜傥。
随后凤迎稥与陈悠之的爱情几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盯着巨大的世俗压力,凤迎稥最终还是嫁入了豪门。
这时候她的服装,就应该是雍容华贵,高贵典雅了。
太过刺目的龙凤图案,金色面料,已经不再适合她此时的身份和装扮,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吴成给老妈准备的旗袍,更多是以紫色和青色为主,配上寓意吉祥的各种绣花图案,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有了一种沉稳大气的美丽。
然而随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韩国人入侵,迅速占领了这个地小人寡的国家,大军阀陈家在这场剧变中摇身一变,又变成了韩国人的走狗。
这时候,凤迎稥和陈悠之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两人一个怯于任事,跟着父亲随波逐流,一个却傲骨丹心,不愿做亡国奴,最终两人分道扬镳,结束了这段曾被汉国人民视为童话的美丽恋情。
不远人手奴役,隐居到明国的凤迎稥,此时的着装风格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还是那妖娆多姿的旗袍,可这时她穿的旗袍,已经变成了以白色和素色为主的色调,一些简单的图案花纹,让她看上去更像是历经了尘世的繁华之后,洗尽铅华,不惹尘埃。
而这时,就轮到歌神张艺麟扮演的明国皇世子出场了。
歌神一身中山装惊艳亮相,绝对会引爆全场。
为什么到了歌神这儿就变成中山装了呢?吴成也是有考量的。皇世子朱盎,出身皇族,那气度和质素,显然不是陈悠之这样的浪荡公子可以比拟的,再者说,皇室的培养,肯定是以大气和从容为主,整体风格偏于保守和严谨的中山装,正好适合这样的风格。
总的来说,这就是整部戏里头吴成关于服装部分的构想,他的这个安排,也深受老豆童军的赞赏,在此之前,他们剧组对于服装这一块,那是相当随便的,和吴成严谨而有条理的步步为营比较起来,简直是惨不忍睹。
有了这样的服装助阵,这部戏大获成功的可能性又提高了不止两成。
服装之后,接下来还能让吴成操心的,那就当属配乐了。
这是吴成的老本行,简直不要太轻松才好,在改编整个剧本的时候,吴成其实就已经在脑海中对于这部戏的配乐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用于勾引歌神的那首《白月光》,并非是他临时心血来潮,而是他整个“电影四部曲”的其中之一。
所谓的“电影四部曲”,就是吴成除了基本的场景配乐之外,为这部戏构思的四首穿插在整个剧情中的四首歌曲。
凤迎稥的身份是当时的汉国第一歌女,这样的设定,怎么能没有一两手脍炙人口的名曲来撑场呢?
起先由于经费的原因,《凤迎稥》剧组只请了基本的配音师,关于电影中有可能用到的一些歌曲,老妈都挑选了几首时代比较老旧的歌曲,就当是勉强应付了。
然而对吴成来说,既然要把这部电影拍好,那就不能“勉强应付”,身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如果你自己都对自己的工作“应付”,那观众怎么可能挺你?
吴成决定还是自己亲自下场,为这部电影编写几首适合剧情的歌曲。
少女时代的凤迎稥,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那时候的她,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阳光明媚的,所以这时候她哼的歌,就应该是欢快的,能让人身形愉悦的。
为了配合这种境界,吴成改变了地球上一首名曲,《四季歌》。
《四季歌》是一首以歌颂为主的乐曲,赞美了老师、父母、朋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愉悦的情绪,这样的歌曲,让年幼时的凤迎稥来唱,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从这里,也可以侧面点出凤迎稥的歌喉相当甜美,为她后来称霸汉国歌坛埋下了伏笔。
等到凤迎稥跨入欢场之后,她演唱的音乐发生了变化。
那时候的凤迎稥,投身欢场,整日里看到的是花红酒绿,感受的是纸醉金迷,在那样的场合中,她演唱的歌曲,就必须要带上一点靡靡之音,要能够凸显出欢场那种醉生梦死的气氛。
这时候,吴成就挑选了一首缠绵中略带一点俏皮的《春风吻上我的脸》。
这首歌的原唱并不出名,叫做姚莉,可是它的流传度,却简直广得堪称恐怖,后世有一大堆女明星都翻唱过这首歌曲,充分证明了它的经典和受欢迎的程度。
黄莺莺、凤飞飞、蔡琴、邓丽君、高胜美……这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你感受到它的魅力了吗?
最关键的是,这首歌还和当时的流行气质非常符合,那时候的汉国,就和地球上的四五十年代差不多,正是这样的歌曲大行其道的年代。
第三首歌,就要等到凤迎稥拒绝了皇世子朱盎的求婚,回到自己的祖国投身独立运动之后,才会出现了。
也就是已经到了整部电影的结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