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国色天娇> 第7章 传记片该怎么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传记片该怎么拍(1 / 2)

吴成为什么敢这样说呢?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传记体电影,应该是最难拍摄,也最难赚钱的一类题材。

就算在吴成知道的过往,也极少有传记体的电影能够赚到大票房的,一提起这类题材的电影,人们能够想到的大多也就是《当幸福来敲门》、《梅兰芳》这寥寥几部影片,除此之外呢?

这类电影,赚不了大钱,那是肯定的,题材本身就受到先天性的限制,想和商业大片抢票房,完全没戏。

可另一方面,这种传记体的题材,一但拍好了,那在口碑和奖项上,却又常常是大热门。

类传记体的《阿甘正传》,纯正的《当幸福来敲门》,感人涕下的《潜水钟与蝴蝶》,包括后来的《白宫管家》,这些影片,哪一部不是当年各类评奖节目的大热?

拍摄这样的电影,通常瞄准的目标不是票房大卖,而是口碑和声誉。

童军和胡薇之所以选择《凤迎稥》,也正是为了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跨入一流艺人的行列。

吴成当然明白他们两口子的心思,可就算如此,也不等于他要眼睁睁看着这部电影赔钱赚吆喝。

传记体题材的电影缺乏票房号召力,这是先天性的,但在后天上,吴成却有很多种办法来弥补。

如何弥补?服装、场景、对白、明星,除了剧本之外,能够影响电影最终票房和口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花样年华》,除了那些装逼犯,大家估计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看不懂,想打瞌睡。可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为毛那些记者还跟打了鸡血似的拼了命鼓吹?真当观众都是白痴,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吗?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花样年华》绝不像大多数观众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

这部电影,首先在服装方面,即使吴成自认不是一个喜欢装小资的装逼犯,也必须要予以肯定。张曼玉那不带重样的二十三套旗袍,真真是亮瞎了他的钛金狗眼,就算单单只是为了看张大姐的服装秀,这张几十块的电影票也算是值价了。

其次是画面。墨镜王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片大师,就在于他对画面的掌控力。《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反反复复的走过那条狭窄的小楼梯,对普通观众们来说,这简直是重复重复反复重复到想吐的情节,可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王家卫把他“反复重复突出主题的蒙太奇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让这部电影真正得到了圈内人的一致肯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花样年华》的票房虽然马马虎虎,可最后拿了多少个奖,就不用我来说了吧?

另一位同样被世人误解的大师,那就是张艺谋了。

张导的《红高粱》,曾被很多人吐槽是“用中国人的愚昧落后来讨好外国的评审,结果人家才赏赐了一座奖杯”,可真正明白的人都知道,《红高粱》得奖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有多么讨外国评审的欢心,而是因为张导对色彩艺术的运用,真正征服了那些挑剔的国外评委!

包括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等一系列遭到吐槽的大电影,无论观众是多么的失望,可张导对于色彩的运用,那真正是美到了一个极致。

一部电影,不管你在任何一方面只要做到了极致,那你的成功就已经奠定了一半的基础。

同样的道理,传记片电影虽然难拍,可也不是没办法弥补。

服装、色彩,再加上一两个大咖的噱头,这部电影就算剧情方面略显平淡,照样抵挡不住它席卷的浪潮。

就好比《梅兰芳》,大师的一生,说起来波澜壮阔,可实际上用剧本文字来表达,也就那么几句话:1894年,出生了;1905年,登台了;1910年,结婚了;1941年,跟日本人闹翻了;1945年,复出了;1961年,没了。

你能在这段文字里写出什么花来呢?

同样的道理,凤迎稥女士的这一生,听起来觉得好似心潮澎湃,可真要变成一部90分钟的电影,又有多少东西可以拍呢?

最终还是要靠其他东西来弥补,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来获取奖项评委们的青睐的。

这就是吴成画分镜头脚本的初衷。

在他看来,童军拍摄的这部《凤迎稥》,不光在剧本上,在其他很多方面,例如服装、布景、灯光,甚至演员名单上,都要做出改变,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他们夫妇两定下的初衷。

本来就是一部没什么票房号召力的纪传体电影,如果你再不搞点儿噱头,找一两个大咖加盟,那不是纯属找死吗?

本来就算不上曲折的剧情,如果再不搞点儿噱头,在服装、布景或者其他方面动动脑子,那不是茅坑里上吊——双重找死吗?

哥既然插手了,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如果不能让这部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那都对不起哥影视音乐双栖明星的名号对不?

第二天一早,吴成顶着自己那对巨大的熊猫眼,把披星戴月一晚上完成的部分剧本交给了童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