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厉道:“我们正在岛上便于登凡的地方设置石炮,加固防线,同时在海中安置桩木,这桩木深入海底,尖头斜上,有些还包了铁尖头,可以阻拦来犯战船靠近岸边。眼下铁尖头不足,卫将军回去若是能请兵部后勤司多发些来就太好了。”
袁温道:“此事你等放心,我已派快船回徐州书致丞相大人,请她优先满足济州军需。”
济州岛海战结束后,经过了一年多的恢复和发展,到帝国29年,朝庭控制下的各地民生恢复,经济发展,财力渐强,军队编制也已补齐,包括禁军四师(1、2、3、4)二营(骑兵营、炮兵营)、天策军(八个师分驻各路)、边军、西凉军、海上禁军四个师人强马壮,总兵力差不多有三十万。华夏大学三期二千名学员的毕业总算解决了低级军官的缺乏,军械上也有了较大改善。焕然一新斗志昂扬的吴军需要用战斗来检验和提高它的战斗力。
此时,在高丽半岛上,在开城附近敌我双方旷日持久的拉锯终于分出了胜负,高句丽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几万缇多军被歼大半,剩下的一路南溃,高句丽军恢复了半岛上的绝大部分地区。缇多军和一年多前一样,又被高句丽军压制到海边的伽倻和任那地区,借着海上吴军济州舰队的支持苦苦支撑。
但在吴军的打击和劝降下,高丽土兵大多四下逃散,高丽王无曹控制,只好带着剩下的千余高句丽军回身突围,企图逃回开城。
高句丽军逃到距开城数里之外后又被追击的吴军合围,东书并不急于消灭马速忽,而是围住高句丽军不断消耗对方。
城头上的高句丽大将朴素见高丽王被围,率三千高句丽军杀出东门,好不容易汇合了高丽王,回身想杀回开城,却被吴军挡住了去路,陷入苦战。三四千高句丽军和一万多吴军在开城东门外混战在一起。开城内则火光四起,潜入城中的吴军乘机起事,开城东门在内外夹击下落入吴军手中。
高句丽军越杀越少,土兵投降和逃散的越来越多,朴素见和高丽王见回城无望,突然转向向北突围,千余回兵的拼死冲击使吴军的包围圈裂开了一个口子,朴素见和高丽王跳出了吴军合围,向北急逃。东书怎肯甘休,带兵急追。
“大王你先走,我来顶住吴军!”朴带着数百回兵回身厮杀,死死顶住。身重一箭二刀的高丽王则借机向北逃逸,消失在丛林中。
朴素的垂死挣扎被绞灭后,开城的高句丽兵也逐渐放弃了抵抗,开城被吴军夺取。
二十多日后,东书在开城治府内排开了香案,迎接朝庭派来的御使马国发宣读圣旨。朝庭封东书为忠夏候,同马国发一起来的有朝廷新任命的韩州(朝廷计划消灭高句丽之後在原高丽故地设立韩州,呵呵这名号有点像後世的大韩民国吧!)刺史欧育和韩州天策军大将雍闿。
吴军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长江以东吴境之内固然是鞭炮齐鸣欢欣鼓舞,河北各地的义军更加活跃,连一些土豪和一些土匪也“举义旗,迎王师”,前来投靠吴军。有的城市不等吴军开到,就驱逐南宫安官员,竖起帝国旗帜。
经过短暂修整补充,吴军继续向北,期函关率军伪装成燕军败军奇袭夺取了真定,切断了南宫安的最後据点北平和外界之间的联络,随后率十万大军扫荡北平以外的地区;我率二十多万大军和天策军一路向北攻击,于帝国29年六月陈兵北平(北京)城下,完成了对南宫安都城的包围。
杨祚和卑衍搜罗败兵逃回北平后,计点之下,两路大军带出去五十万兵马只回来了十万出头,其实这几路燕军原本没有死伤这么多,但许多伪军士兵在回北平的路上开了小差,所以最后回到北平的也就二十来万,加上原来留守周边的数万燕军,并在北平又强征了十数万,合计倒是又凑了约四十万守军。
就这样,几路燕军先后败退,北平成为孤城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