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神捕阮二> 第五章 降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降蟒(1 / 3)

第五章  降蟒

咱不说芙蓉姑娘怎么回家,暂且不提,单说俞万春,俞寿长,催马疾驰。

小伙子虽遭此劫难,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身体已康复,还订了终身大事。人逢喜事精神爽。

老子说的不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你道明日如何。

本来从徽地往京师,是沿官道飘飘下西北方向,这一高兴,竟然奔向东北齐鲁大地。

错就错吧,反正离京师已经不远了。

他信马由缰,竟然转悠到鲁西南最有名的贤相尹爷庙。

尹爷就是伊尹,奴隶出身。商汤的江山。就是尹爷策划打下来的。从此开创商汤600年基业。

在这里笔者插一句话,这尹庙在哪里,他就位于汤都县的东南方向。汤都县,就是阮二的家乡。前文说过。

无巧不成书,这就是为什么俞万春以后要帮阮二的原因所在,不说闲话了

说多了没用。

俞万春到了庙门下了马,小庙不大,庙外几棵松柏。长的异常高大,枝叶繁茂。直上云霄。

他站在庙院内,看着这几棵大树,怀古之情,不由的顿生。他整好了衣服,进了正房。

见尹爷自然要规矩点,你想尹爷是何等人物,从奴隶做起,为汤王打下江山。

远古那个社会,自然更难。

他跪下磕头求签,虔诚无比,每一个姿势都是标准的没法在标准,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教科书似的动作。

他心里想着就是问前程,摇了几下签筒。

签忽地跳出来了,

他吓了一跳。

睁大眼,他看到几个大字: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他一想,可不是吗。尹爷说的没错啊。别的他也没多想。谁知事情还多着哪。

俞万春出了庙门。转回身又给尹爷磕了个头,说道:“尹爷,我如果这一去,如你老人家所说遇难呈祥的话,我定会来重修庙宇,日后发迹了,你老家的人就是我的人。定不辜负。”

他骑着这匹高头大马,身背包裹,身穿蓝色长衫,腰系丝绦,双摆穗,都戴一頂俊巾。

人马慢行,并不是很急。

一直往汤都城里走了。

虽然是下午,但他看到时间尚早。走到一个小山坡时。他把马放开,让这马去吃草。自己登高望远,正时仲秋时节,天凉好个秋。

站高处望西方,天上白云飘飘,近处绿竹娥娥。这云彩一会化作猫儿,狗儿,一会化作船儿,鱼儿,人儿,变化多端。

想想这逝水流年。想着自己的遭遇。由此感慨到这普天下,三山六水一分田。盛世百姓苦,乱世百姓悲。

情景交融,不禁潸然泪下。

他正在感伤,怀古,猛然感觉不对劲,这天忽然暗下来了。山坡下,池塘里。芦苇荡中。

隐约有风声启动。初始还小,后来变大。

他在想,这是怎么回事,我的马在哪里 。

他只是一转念。池塘有了变化。一怪蟒跃水而出。鳞甲犹如碗口大小,闪闪发光。水花四溅,芦苇倒地一片。腰身犹如水桶粗细,这长虫,张开大嘴,吸力惊人,附近天上的飞鸟,尽皆吸去。

那长虫一下吞进腹中,好似一点事没有。

复又转身,一下从水塘跳出来,尾巴把一块巨石扇进池塘。石落池塘,激起水花。

俞万春惊呆了。

惊恐写在脸上,恐惧的还在后面那。

他的马在山坡下吃草。蟒发现了马,马没好了

蟒离马,有几十米远。但这长虫一张嘴,无论这马如何挣扎,如何奋力逃离,终究是一场空。

连这缰绳,马鞍子,一块,疾的一声。

硬生生从几十米远的地方,吸进蟒口,这长虫一嘣嘴,马没了,连根毛都没剩。

复一转身,跃入芦苇荡,踪迹皆无。

这时候金乌西坠,晚霞满天。

只剩下孤孤单单,可可怜怜的俞万春。

可恼可怒。

这下可好进京赶考,怎么赶,马没了。

小童儿也没了

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命真苦,欲哭无泪。

毫无办法他只能离开这是非之地。沿着小路前行。根本不见路人。

许久看到一个打柴的老汉,那老汉花白胡须,虾着腰,背着柴。

那老汉看到他,没等俞万春问他,反而先开了口:“学生,你怎么从哪个方向过来,近来这里有一大蟒。伤害人畜无数,官府已经有了告示,不让人靠近啊。”

俞万春道:“我是外地人啊,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打死我,我也不来这里啊。我的马已经这畜生吃了,我好歹没事”

随后老汉带他离开这里,俞万春跟着老汉,缓缓而行。不多时来到小村庄,这个小庄叫作芦庄。

俞万春在老汉家里借宿一夜,无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