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室的光谱实验中得知,氢、氧、碳等轻元素的光谱线主要在紫外,肉眼看不见,只有几条谱线在可见光区。较重的元素的谱线大部分在可见光区。恒星的外层,如太阳的光球,其温度远比内层低,因此其中的物质就会对内部来的连续谱辐射进行选择吸收,而形成许多暗黑的吸收线。在恒星表面大气中的某些元素的原子产生发射线要求温度相当高,一般不容易达到,因此有发射线的恒星比较少。有吸收线的恒星则很普遍,只不过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也有一些恒星光谱呈现有分子带谱线。
哈佛分类法
天文学家根据恒星的吸收线光谱特征来进行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法由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提出的,称为哈佛分类法。他们根据二十四万颗恒星的吸收光谱资料,把它们分为七大类:o型、b型、a型、f型、g型、k型和m型,在g型和k型中,又有三个子型,即r型、n型和s型。
o型为蓝星;b型为蓝白星;a型为白星;f型为黄白星;g型为黄星;k型为橙红星;m型为红星。这种光谱型分类的顺序恰好是恒星表面温度从高到低的序列。对应的表面温度为o型为四万~二万五千k;b型为二万五千~一万二千k;a型为一万一千五百~七千七百k;f型为七千六百~六千一百k;g型为六千~五千k;k型为死去九百~三千七百k;m型为三千六百~二千六百k。天文学家曾认为,这一序列代表了恒星的从高温到低温的演化,把o型和b型称之为早型星,把k型和m型称为晚型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