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唐朝那些事儿> 第8章【安史之乱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安史之乱8】(2 / 3)

年间里经历过无数的波折,但依旧是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冯盎被唐朝封为耿国公、高州都督、广、韶十八州总管。“颐指万家,手据千里”。

高力士的祖父与父亲世袭潘州剌史。可是这样一个世代富贵的家族却被一场无情的政治风暴彻底摧毁了。

武则天时期是酷吏横行的时代。酷吏们犹如一群失去羁绊的恶狼疯狂地嘶咬着。他们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小事变大,殃及无辜;滥用刑罚。屈打成招;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罗织经.瓜蔓卷》昭示了他们卑劣的目的。“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浅。上以求安。不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他们踏过无数人的尸体邀功请赏。他们淌过无数人的鲜血献媚求迁。

年幼的高力士不幸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他被阉割送入宫廷。本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别人伺候的少爷刹那间沦落为为伺候皇帝的奴才。

高力士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宦官。他的文才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宦官群体中绝对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

例如天宝十一年四月,邢縡勾结龙武万骑军谋乱。

事情败露后,王鉷与杨国忠率兵前往镇压,而邢縡率众负隅顽抗,一直退到皇城西南隅。

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官兵一时间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高力士率领四百名飞龙禁军将士赶到。斩杀邢縡,平定叛乱。

李隆基曾经充满赞赏地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心。”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高力士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所以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经常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面对因闷闷不乐而不思茶饭的李隆基,高力士关切地询问缘故。

“你跟随我多年,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

“陛下是不是因为储君未定而忧虑不安呢?”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

“陛下何必为此而劳神呢?册立年长的皇子,谁还敢对此有意见呢?”

“立忠王,我看行!”

虽然高力士在关键时刻出言相助。却不是因为高力士与忠王李玙之间存在亲密的私人关系。

即使在李隆基退位后,高力士依旧不离不弃地陪侍在他的左右,而没有投奔已经成为帝国新主人的李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这不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但之所以延续千余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血统与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改用其他标准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很多人会觉得“立能”更合适,可是能力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异议就会有争议,继而衍生为争斗。

忠王李玙成为帝国新的皇储之后又要改名了。李隆基热衷于给儿子们改名。

李玙出生时的名字是李嗣昇。他改封为忠王时改名李浚,后来又改名李玙。他被册立为太子后随即改名为李绍,后因与南北朝时期宋朝太子同名而改名为李亨。

李亨在整个改名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改名。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跟你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换不了人还不能换个名吗?”

世人对于高力士干政的指责不绝于耳,因为饱读诗书的士子们难以容忍一个宦官对帝国政策指手画脚,可是高力士提出诸多政策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是高屋建瓴的,是功在当

从武则天时期开始,政绩突出的节度使往往会升任宰相,称为“出将入相”。张嘉贞、张说、萧蒿、杜暹等人都是通过节度使这个跳板当上宰相的。

尽管如此,能够有机会出任宰相的节度使大都是具有中央工作经验的空降干部。真正从基层提拔起来的节度使出任宰相的机会微乎其微。

“出将入相”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中央官员前往条件艰苦的帝国边疆地区工作。这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这些具有边疆工作经验的官员回京任职后在政策制定和政务决策时会更加符合边疆的实际情况。官员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帝国更好地应对边疆日趋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柄利害相间的双刃剑。“出将入相”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负面效应。

许多朝廷空降的节度使原本是文官,既不懂边疆军事斗争形势,又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外行指挥外行”肯定会影响部队的战斗能力。很多中央官员到边疆任职不过是为了“镀镀金”,根本无心在边疆建功立业。

由于重要官职都被朝廷“空降”的官员把持着,广大中下级军官尤其是出身卑微的胡人将领的升迁之路被严重堵塞了!

一个人提出的一个建议却使得胡人将领的升迁之路变得豁然开朗。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深知权力来之不易的李林甫觉得“出将入相”制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