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的高句丽叛军也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被高侃从安市打到带方,也就是从今天的辽宁海城附近打到朝鲜的黄海道,而这一切,只发生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可见,高句丽叛军的水平低到什么程度。
时间到了公元672年,高侃等率部仍然在平壤附近进行剿匪工作,“秋七月,唐将高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一时至平壤。作八营留屯。”
——《三国史记》在平壤附近的白水山,唐军又与高句丽叛军遭遇了,照样没有悬念。高侃、李谨行率部轻松取胜“高侃与高句丽馀众战于白水山,破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不过。唐军不会一直那么轻松,因为此时南线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已经回国,新罗得以腾出手来,放心北进,专注于协助高句丽叛乱势力的反唐行动了。
石门之战正当高句丽叛军被高侃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时,新罗军出动了,在金法敏的率领下,一路攻克韩始城。马邑城等城池,进军到带方一带的石门,与唐军对上阵了。在这里,即将发生大唐与新罗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石门之战!好,前面都是平铺直叙,没有悬念,但是,精彩马上就从这里开始了。
然而,让我们头疼的事情又来了,关于此战的战斗过程。中外(确切说是中韩)史料的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外史料都是如何记载这场战役的。先看国内史料之记载:“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高偘与高句丽馀众战于白水山。破之。
新罗遣兵救高句丽,侃击破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高侃……又败之泉山,俘新罗援兵二千,……”——《新唐书》东夷“高侃,……咸亨三年与高句丽馀众战于白水山,大破之,时新罗还将就高句丽以拒官军,侃与副将李谨行等引兵迎击高句丽,斩首三千级。”
——《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十八再看国外史料之记载:“(新罗军)进兵。距白水城五百许步作营,我兵与高句丽兵逆战。斩首(唐军)数千。
高侃等退,追至石门战之。我兵败绩,大阿湌晓川,纱湌义文、山世,阿湌……等死之。”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七“唐军与靺鞨,营于石门之野(即白水城),王(金法敏)遣将军义福、春长等御之,营于带方之野。
时,长枪幢独别营,遇唐兵三千余人,捉送大将军之营。于是,诸幢共言:‘长枪营独处成功,必得厚赏,吾等不宜屯聚,徒自劳耳。’
遂各别兵分散。唐兵与靺鞨,乘其未阵击之,吾人大败,将军晓川、义文等死之。”——《三国史记》金庾信传。
中国的史官很不负责任,只记载结果,比如俘虏多少多少人,斩首多少多少人,击毙多少多少敌将……,不记载过程。
相对中国,韩国史官就比较负责任了,不但认真地记录着战役结果(战败),还详细地描述了战役的过程及胜负的原因。
据《三国史记》金庾信传的记载,新罗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战斗开始时,新罗取胜,占得上风,然后各位将军(诸幢)欲争相立功,奋勇向前,导致队形混乱,被唐军侥幸取胜。
事实果真如此吗?按新罗说法,战斗刚开始时,新罗派出长枪营先行攻击,取得“斩首数千人”并“捉送(俘虏)唐兵三千余人”的战果。对于新罗,这可是很了不起的战绩。
新罗的将军们被首战的胜利感染了,于是,“各别兵分散”,不要阵型,打乱建制,直接冲锋,唐军在他们眼中似乎已经变成了待宰的羔羊!可战役的结果却无情地摧毁了新罗史官的谎言!
唐军总数也就四万人,而且战斗力绝对远在新罗军之上,如果一个回合下来就损失数千人,那么不用想,也知道这仗就不用打了,结果肯定是新罗胜。所以,石门之战并不像《三国史记》所记载的那样,唐军损失数千人且侥幸取胜。那么真实的过程又是如何呢?
石门,是高侃为新罗下的一个圈套,挖的一个陷阱!四年前,大唐侍御史贾言忠是这样向皇帝李治评价高侃的“勤俭自处,忠果有谋”。
从此次新罗军的最高统帅为新罗王金法敏可以得知,这支部队,是新罗的主力,再加上当地的高句丽叛军,其人数在五万之上!而高侃等统帅的唐军只有四万!
唐军人数上处于劣势。身处险地,兵力不足,而且没有薛仁贵那种先锋猛将,直接排兵布阵硬碰硬,唐军不能保证必胜。要取胜,必须伏击——战前将部队埋伏于战场四周,诱新罗军进入圈套,然后四面夹击!
结合史料,可以分析出高侃的战术是:先期接敌——佯败——诱敌进入伏击圈。
可怜的新罗就这样被牵着鼻子一步步拉进了包围圈。于是战斗结果就如《三国史记》所记载的“(新罗)大败,大阿湌晓川……等死之”,
剩余的新罗败军一路向新罗逃去。石门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对于唐军来说,这只是个开头,唐军携战胜之威,追击新罗败军,
追到芜荑岭时,追上了新罗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