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也很不客气:“mpaa,你们这么无良,就不会感到羞耻吗?”真的是全家总动员,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公开表示:“多少年了,mpaa还是那么不可理喻。”
金伯莉-皮尔斯,当年她的《男孩别哭》因为“描述女性高潮的镜头时间过长”被定级nc-17,为了r级不得不删减了一些重要场景。讽刺的是,mpaa不准性-爱镜头过多,但允许结局时女主角被强暴和杀害的镜头完整保留。
这影片后台也不差(20世纪福克斯),最后非常成功,2项奥斯卡提名(1/2获胜),希拉里-斯万克问鼎影后。
忍了六年,金伯莉这回终于公开她对mpaa的强烈不满:“他们就是对同性恋有着偏见,而且对女同性恋的偏见更大,女性不能高潮时间过长?其实是排斥以女性主导的性-爱场面。mpaa总是做荒谬的事,却从来没有好的解释。”
金伯莉也在关于起底mpaa的纪录片《影片未分级》里接受了采访,这部纪录片将在明年圣丹斯电影节亮相。而纪录片的编剧和导演卡比-迪克近日也公开表态:“据我所知,mpaa的评级标准只存在于他们的嘴巴之中。”
《龙卷风》导演简-德-邦特、《啦啦队长》导演詹米-巴比特、《梦之安魂曲》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而一肚子闷气的狮门影业也做了声援,发行部主管汤姆-奥登伯格说:“mpaa还欠着我们一个道歉,只算今年的。”
有后来成功的影片,有不成功的,有一刀不改上映的,有妥协修改的,有六大的影片,也有独立的影片。
“他们”是谁?是mpaa的评级委员会cara(classification-and-rating-administration),这是在美国除了cia以外唯一一个不对外公布成员名单的机构,全部由不固定的普通家长组成,他们人员飘浮标准也飘浮,也许同一部影片两次评级的结果都不同。
是由六大制片厂联合组成的申诉委员会,是那些有着权力的人物。所以六大好过一些,独立片商难过一些。
因为这些盟友的声音,lms评级风波真的闹大了!
这一周,《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这些西岸东岸的主流媒体,都在持续关注报道。
《洛杉矶时报》发表了长篇社论,批评mpaa的评级制度自相矛盾、暗箱操作、经不起质问,并且长期以来纵容暴力,却在性-爱、脏话、毒品方面十分苛刻,罔顾实际的艺术意义,还对大制片厂电影和独立电影一直有着差别对待。
《独立线》说“mpaa评级制度的腐朽腐败再次暴露于阳光之下”,《电影制作人专刊》说“艺术独立精神又一次的受辱”,《审片员》摇头叹息般说“做件好事吧,mpaa,给《阳光小美女》pg-13级。”《salon》的言辞很是激动:“这个可笑的、废物般的评级制度从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每个毛孔都透着败坏!”……
不只是评级系统,事况加剧成了对整个mpaa的斥责,媒体们直指它是一个从创建之初就带有明显的政府意图,对电影艺术施加着政治影响,每天在说正义凛然的废话,实质上都在为垄断集团谋利益,“一个毫无良知的畸形产物”。
这一周,影评界也在全力开火,以艾伯特为首的影评人们,纷纷炮轰mpaa“伪善”、“独裁”、“业余”、“愚蠢”、“恶心”……
《popeater》杂志的评论更是直接明了,称《空中危机》和《阳光小美女》待遇不同,是因为前者是迪斯尼的电影,“无论影片里杀了多少人也会是pg-13级”,而后者虽然有三个a级明星,但最大的问题是叶惟,他年纪太小,他是亚裔孩子。
“如果他是白人孩子,根本不会有这一场风波。要让他成功,又不能让他太成功,这才是政治正确,也正是mpaa所遵从的邪恶精神,所以,r级是给叶惟最好的礼物。”
事实上对于《popeater》的观点,很多人心知肚明就是这样,却没有多少人对此附和,捧叶惟不是目的。
有这场风波,他只是一条导火索,还未等《影评未分级》上映,就引爆了人们对mpaa积聚已久的不满。
无论如何,舆论一面倒!
梦工厂却开始担忧了起来,这已经不是lms怎么样,而是升格为了mpaa怎么样。
如果mpaa认栽,等于承认了现在舆论的一切指责,那无疑是一次重创,它的公正、权威、面子,往哪里摆?美国家长电视协会早前已经一半指责、一半警告地评论称:“mpaa的透明度、一致性和责任感令人忧心!”
“都是叶惟惹的祸”,事情闹得太大了,过头了,失控了!特利-普莱斯也管不来了,需要卡森伯格来处理。
万众瞩目、巨大关注、巨大舆论压力下,10月12日星期三,沉默多天的mpaa终于宣布结果……
第二次申诉还是维持原判,r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