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之天龙大帝>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转)(1 / 2)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

三国是一个动荡百年的时代,征战连年,烽火连天,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发展是每个势力集团都非常重视的地方。 以下我简单的把我了解的几支精锐部队提一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白马义从 。“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因这支战斗力强悍的“白马义从”,公孙瓒也在北地人那里得到了“白马将军”的称号。“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从战国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匈奴能与汉朝对抗几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辉煌时期还是号称“世界最强”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后汉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见公孙瓒是一度占上风的。另外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和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也都有公孙瓒骑兵的战绩。白马义从——三国精锐轻骑部队。

2、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中,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 “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的“先登死士”。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数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再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轻骑兵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白马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救了袁绍。 麹义的先登死士——轻骑兵的客星。

3、白耳兵。“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先帝帐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耳兵。他们的统帅是陈到,与赵云并称于蜀汉的大将(又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将军),刘备命他率“白耳兵”与李严一起镇守永安。刘备夷陵兵败后,傅刖、陈道率兵断后,傅刖战死,陈道独自率数百白耳兵就挡住了追来的吴军。汉朝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开始只有“北军”建制,汉武时增设“南军”,南北呼应。蜀汉继承汉朝军制,有“虎步中军”印为禁军统帅。“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史书对“白耳兵”的记述不多,估计是后来归入禁军编制,南北二营中或许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 白耳兵——先主刘备的近卫军。

4、陷阵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陷阵营统领高?(又是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大将),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贿”,典型的刚正不阿,清廉之将。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陈寿的《三国志》简而精要,真实性很强,他能够这样描述陷阵营,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吕布身边的大将首屈一指的不是张辽也不是臧霸,而是是高?。只可惜,最后吕布多疑,把“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最后把吕布抓起来投降了曹操),自己毁了自己的王牌部队。 陷阵营——飞将高?的独立团

5、西凉铁骑。 “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