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家兴的父母领着儿子、女儿,逃难离开南市,搬到了租界上,由于搬得快一些,所以有损失,但不是太大。这一家四口人先在钱家沙,家兴爸爸的一个朋友处落下了脚。钱家沙在法租界亚尔培路、巨赖达路,现在的陕西南路以西,巨鹿路以北。这个钱家沙可以说是租界里的中国地界。
“姆妈,我们怎么又回到了老西门?”有一天家兴突然问妈妈。妈妈给儿子的发问愣住了,便问家兴,说:“怎么你想老西门了?”“不是,我看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好像还在老西门,不像是在租界上。”“这里面是钱家沙,外面到马路上就像租界了。”姐姐接过去说。其实,像钱家沙这样的地方,在租界里也真不少。
上海开埠从1845年到1937年,已有九十来年了。这租界上到处已经是高楼、洋房,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区,酒吧、舞厅。可这里一切照旧,房子还是矮平房,居住的大部分还是本地人,说起话来“哦妮、哦妮”,一口上海土话,生活习惯仍是几十年前的那一套。这里居住方式,房屋不是一排排的排列,仍是一个个院落。家兴家来临时落脚的,这是个大户人家,一个很大的院落。这院落朝东一排八间,朝南一排四间,正中是个大厅堂,朝西一排也是八间。从南面进院落,是黑漆的两扇厚厚的木头大门。这个院落完全是封闭式的,房屋只有前门,没有后门。从防盗、防偷的需要来看,倒是非常安全。院落当中是一块长方形的庭院,靠西面是一口大水井。这院落里没有电灯,晚上室内点的都是煤油灯。这儿不许烧煤球炉,烧饭、烧菜还是老式的灶头,吃的开水到隔壁老虎灶里去泡。这个院落里住的是一个姓徐的大家族,祖孙四、五代,有五十多口人。外面不管有多大变化,这里还是老规矩、老办法,九十多岁的老土地主说了算。据说每年过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第一件大事,就是向这位徐家老太爷拜年。
家兴父亲同徐老太爷的小儿子是同事,都在上海鸿翔时装公司做裁缝。家兴家是通过这层关系,到此地临时落脚的。在这里临时只住了一个月,就在要搬走的前三天,老太爷的重孙讨媳妇。这个婚礼可热闹了,前后足足进行了两天,让家兴大开眼界,也开心了两天。第一天是婚礼准备,这庭院里到处张灯结彩,剪贴大红喜字。帮忙的人忙着摆桌子,搬凳子,厨师忙着配菜;还有些人整理厅堂,布置新房。上上下下搞了一整天,几十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家兴来这里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了这院落里孩子们的头头。他带着一群孩子,也跟着大人屁股后凑热闹,窜东跳西来帮忙,乐呵呵的快活了一天。第二天,是更加热闹。上午是检查婚礼的准备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中午一过,前来贺喜的宾客陆陆续续的到了。这庭院里几十张圆台面支起来了,吹吹打打的小乐队,上海本地人叫它“小堂明”也来了。接着八人抬的大花桥也来了,这八人大桥气派十足,桥身四周,画龙描凤,五彩缤纷。大花桥一起身,桥夫八人,前后各四,齐步一行走,桥身就颤悠、颤悠。大花桥一到,这庭院的两扇大门,全部打开,花桥就在庭院里停好。听说今天担任司仪的,是新郎官的舅舅,现在算他最忙。司仪也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他先把迎亲队伍摆好,请出新郎官,喊了声“起桥!”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这“小堂明”乐队的笙、啸、管、笛,大小镗锣,谜里妈啦,咚咚呛呛,一路向新娘家中而去。
家兴就领着这一大群孩子,围绕着大花桥和新郎官的左左右右,蹦蹦跳跳,真是乐开了怀。可以说是家兴一起,帮新郎官把新娘子,迎回了徐家大院的。在新人拜堂前,家兴又领着这批顽童,闯进了新房,去摸“喜果”。一进新房这五、六个男女顽童,就在被子、枕头、抽屉,到处乱摸。摸到了不少的红蛋、花生、核桃。最后摸进了“子孙桶”里,就是马桶。谁知家兴一揭开马桶盖,一只癞疙疤窜了出来,把这些小顽童吓了一大跳。“这是谁放的,吓死人了!”一个小姑娘叫着说。家兴就说:“大家去捉回来,放回去,吓吓新娘子!”于是三、四个男孩子,七手八脚把它捉住,放回到了“子孙桶”里。
新郎、新娘拜堂成亲,是这个婚礼最最热闹的一刻。朝南敞开的大厅堂里,一对新人拜堂开始。这新郎穿的是藏青绸缎、团龙花长衫,外套一件红色马褂,红颜色呢的礼帽,帽子上插了两串红花。新郎个子高高的,面色红润,在火红的烛光映衬下,脸上显现一片喜气洋洋的神气。新娘子据说也很漂亮,只是红盖头罩住,令家兴遗憾。家兴真想去揭开红盖头,一睹这位大姐姐的美容,但这他不敢。婚礼开始了,司仪就高声喊道:“新郎、新娘一拜天地,行礼,拜、拜、拜!”一对新人就在厅堂正中,双双面朝南,两膝跪地,跟随司仪的口令,朝天、地连拜三下。“新郎、新娘二拜高堂!”两人又转身,向坐在堂上的父母,连鞠躬带拜,拜了三下。“新郎、新娘,夫妻对拜!”这时,家兴一看新人开始拜堂了,就在一旁就拉了一个,正在一起顽皮的小女孩,说:“来,我和你也一同来拜堂!”这小女孩又愿意,又不愿意的样子,跟家兴一起,在一旁随着司仪的口令,也就和新人一起三跪九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