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桂先生要他记住,其所学的本事是用来济世的,而不是用来获利的。
当然,这个改名还有意图使社会上的人忘记那个少年李元善,记住医师李济仁的目的。但这种意图是否能见效,还要走着瞧。事实上,并不是改了个名字,事业就会顺畅,李老的起步阶段还是颇费周折的。从家庭从学堂走向社会,社会并不会天然地给你提供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的获取,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获取立足点,求得社会承认,实际上就是今天让全国上下最为焦虑不已的就业问题。看来中国的就业问题并不始于今日,只是以今日为甚。尤其是作为传统行业,不可能有任何空白点的,中国特色嘛,从来都是人满为患的。李济仁先生师从张一帖,应该是名师出高徒了,但他到了自己老家的家门口,仍然没有一下子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怎么办?李济仁先生在小川这个地方先是借钱与人合伙开了个药店,边卖药边行医。但李济仁先生当时可能太年轻了,兼之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原理,即使你把名字改成李济仁,在家门口又有谁不知道你就是原来的那个李元善,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中医,会有什么生意?所以李老的第一个从业经历并不出彩。但在此期间,李老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这个收获即考取了医师联合会的资格证,像今天的校徽一样,发了个牌牌,可以别在胸前。
大概在小川干了一年左右,李济仁先生的事业还毫无起色,这样耗下去,实在不是个事。怎么办?只能向外发展一条路。李济仁先生经过一定的调查后,经远房亲戚介绍,到离家较远的三阳坑寻求发展。三阳坑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跟小川大小差不多的小集镇,就在那个狭小的地面,居然已有四家药铺,其中三家已自备了坐堂医生,而唯一没有配备医生的,就只有“长春堂”药店,而“长春堂”药店的老板恰好也懂医,只是这个老板因为胆小,从来没敢给人看病,那么其药铺的生意肯定比不了另外三家。所以李济仁就在这个药铺得到了机会。“长春堂”药店老板看年轻的李济仁胸前佩戴医师联合会的徽章,感到非常新奇,当地还没有人具备这种资格呢,不由得灵机一动,如果此人精通医术,何不让其加盟,以提高本药铺的生意。老板自己懂医,便对李济仁当场面试,他让李济仁替自己把脉,来测试这个年轻医生的医道究竟如何。这种事对李济仁来说真是小菜一碟,一下子就把个脉象讲了个头头是道,并把老板的身体状况与应该如何调理解析的非常到位,测试的结果远远超过老板的心理预期,于是当场拍板,接受李济仁为“长春堂”药店的合伙人,并将“长春堂”药店更名为李济仁诊所。李济仁先生当时只有二十岁,作为行医者当然是太年轻了,他便对外声称三十岁。李济仁诊所开张时间不长,就陆续有病人上门求诊。李济仁得张一帖真传,在治病过程中,把张氏的辨证精、出手准、用药狠诸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开具的药方,往往只需要短短几天就大见成效。尤其是在看好了几个疑难杂症后,声誉鹊起,病家口口相传,诊所的业务顿时火爆异常。
以今天中医之地位,较之于李老开业之事迹,实在令人汗颜。时下的中医被人诟病久矣,废除中医之言时有耳闻。其中的原因,业医者要负绝大责任。因为中医疗效欠稳定,逐渐沦为医疗界的配角,人们只将其作为一种治疗的补充,看一些慢性病,主要用来调理,这种状况实在是愧对祖先。中医并非不能看大病,像赶定潭的徽州乡亲,完全是冲着张家能救人性命的绝技而不舍昼夜奔赴之;李济仁先生当年如果不是仅用几副药就拿下几个旁人治不好的病,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扬名立万。因此,凡是能传名久远的医道,其核心技术总离不开能看大病看重病看濒于绝命之病。定潭张家只须一帖药就能起死回生,年轻的李济仁也只几付药就能治愈疑难杂症,表明其真正掌握了中医治病的精髓,所以才有药到病除的疗效。反观今天的多数中医,常常开些不着边际的方,下些不温不火的量,欲其能医好人亦难也。当然,这种情况其实并非始于今日,自古就有有病不医、常得中医之说。班固在《汉书》中如是记。班固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传说呢?因为据他的长期观察,非常会看病能看好病的医生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从来看不好病,可能还有一大部分有时能把人看好,有时能把人看死。而得病不看,无非是要么就自愈,要么就不治而死,岂不是与碰上中等水平的医生没什么两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为医而精于业者实在是少之又少,且自古而然。其实这种情况又何止限于医家,各行各业莫不如此,什么行业不是三脚猫、万金油占主流,你一旦超越了万金油,免不了还要受这些人的闲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