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遍布在整个弗吉尼亚州的送报员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拖着成捆的报纸,将昨天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切新鲜事情派送到城市里的各个角落。
“新组成的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克里姆林宫落幕,总书记致辞掌声稀松,戈尔巴乔夫威望已大不如前?
《柬埔塞和平协定》在巴黎国际会议上签订,18国外长背书,延续13年之久的国际问题一朝解决?
……”
1991年的10月,注定是一个纷纷扰扰的多事秋天,只不过对大多数弗州市民来说,国际社会很远,而汉普顿却很近。
昨天是弗州高中篮球联赛5A级赛事的开幕日,全州近百所高校开始在象征着荣耀的竞技场上捉对厮杀,在今天与篮球有关的消息才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就连《弗州日报》、《里士满时报》这些近似于官媒的权威报纸,都开辟了相应的专栏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更别说像《汉普顿自由报》、《竞技报》这些文体内容占大多数版面的专业或半专业报纸了。
对于汉普顿锚地地区的市民来说,贝泽叛逆者队客场挑战玛丽高中的比赛是大家最关心的,不但因为赛前的宣传和这两只球队的同城属性,更是由于比赛过程的曲折以及那攒足了所有人眼球的插曲。
艾米丽正是其中一员,确切的说,她关心的重点是贝泽1号,以及那句标语背后的故事。
只可惜,不管是今天早间的电视新闻还是他们家订阅的报纸都只是反复在点评比赛本身,这完全无法满足她旺盛的好奇欲。
所以她迅速吃完了早餐,在这个周末的清晨来到了社区的报亭边。
报亭才刚刚开门,老板用剪刀费力将成捆的报纸拆开,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摆放出来。
因为开幕日的缘故,所有关于篮球、体育的报纸都被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方便吸引过路行人的注意。
《汉普顿自由报》和《竞技报》便赫然在列。
艾米丽先是拿起了一份《竞技报》。
首页上刊登的是乌斯塔·盖亚被换下场时黯然伤神的照片,以及大标题《溃败!圣玛丽主场爆冷》。
艾米丽迅速通读了一遍,然后轻轻摇了摇头。这篇新闻说不上多吸引人,通篇都是比赛分析和一些枯燥的数据——这些东西她先前在电视和同类报纸上已经听到看到得够多了。
然后她拿起旁边的《汉普顿自由报》。
与《竞技报》字里行间为玛丽说话的立场相反,《自由报》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贝泽高中这一边,他们选用的照片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艾米丽的视线。
正是陈扬指着胸口的字母,静立如石的那一瞬间。
也许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照片中,陈扬直立在空旷的篮球场上,身形显得特别高大。
大标题是《菜鸟拯救贝泽》,后面写着记者:J·罗德里格斯、马克·波特。
配图的下边写着一行黑色的铅字:“17岁的陈扬:他是球场上的新丁、菜鸟,但不同于你所遇见的任何一个人。”
“陈扬正在成为弗吉尼亚州历史上最伟大的亚裔高中生,在周五晚间9点钟之前,有很多人认为玛丽将成为这个‘超级中国男孩’的终结者,可他们猜对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
这是贝泽叛逆者队雄心万丈地踏上征途的第一天,但当比赛进行到五分钟后,紧张的气氛就开始在人群中蔓延。这气氛一点也不让人开心,对贝泽人来说,玛丽高中球馆像是一个巨大的候诊室,每个人都在等待坏消息的降临。叛逆者队在半场还未结束前就落后玛丽高中近20分——在客场。
贝泽人很快就要出局了。每个人——哪怕是最乐观、最满怀希望的贝泽球迷——都遇见到了这样的未来。
每个人。
也许我们的实力还差得太远,还没有做好挑战锦标赛球队的准备?
也许被汉普顿、玛丽死死压在身下,再次徘徊在锦标赛之外才是我们的宿命?
悲观的贝泽人开始自我怀疑,他们在玛丽人的主场开始沉默、消亡。
除了杰里·陈,那个中文名叫做陈扬的男孩。
他是贝泽球员中唯一一个没有丧失斗志的球员(这么说也许阿伦·艾弗森的球迷会不开心,虽然在追分时期贝泽23号的表现非常抢眼,但在此之前,艾弗森在场上确实没什么存在感)——你会发现,只有他依然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吸引着你的注意——用不断重复的动作。
陈扬在干什么?他在奔跑。他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寻觅着那一线的可能,然后接球——投篮。
他今年17岁,处于自己的第一个高中赛季的起步阶段——这甚至只是他的第一场例行赛,而此刻他的心脏坚韧得仿佛像是一个在NBA打了16个赛季的老兵。
他不停的寻觅,不停的出手,直到命中那一球。
电影里的主角是通过打光来凸显的:一片灰色的世界中,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