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极品门客> 第二十六章 进太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六章 进太学院(1 / 3)

下雨天的道路不仅泥泞也湿滑,更何况今个儿的鬼天气是根本停不下来的瓢泼大雨呢。于是,平日里只需两刻即可抵达目的地路程,愣是在李胜带领下,他身后那黑云压城城欲摧般的一千多号兴奋不已的书生们,花费了半个时辰才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太学院。

而在半道上,迎面与他们相对而行的路人们,还未走到近前,都已是在大惊失色之下乖乖地站立在道路一旁,眼巴巴望着这一千多号来势汹汹的书生们从自己的面前经过,眼神之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要知道,在古代能够聚集以前多号人明目张胆地行走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街道上,不仅会引起路径此处行人们的驻足旁观,更是会引起当地官府的注意和戒备。如此众多的人纠集在一起,万一发生个暴动什么的,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地官府遭殃。

若是镇压下去,朝廷就不予追究了;一旦控制住场面发生大暴乱的话,那么,当地官府定然会受到冲击。轻则,府衙被站,粮仓被分,官吏衙役们被驱逐出府衙。若是事态的严重程度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就成了起义。

更何况,这是在本就对平民百姓管制颇为森严的武周国,又是都城长安。而且,这一千多号人不是平民百姓,而是非富即贵的书生们。他们这些个衣食无忧的“官N代”、“富N代”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之上,阵仗如此之大也,想要不引起朝廷安插在市井之中的眼线的主意都难。

即便如此,却是无人敢上前阻拦,他们却在半个时辰的光景里,安然抵达了太学院。

虽然,这些个非富即贵的书生们,要么出身书香门第,要么来自商贾土豪,要么出落官宦之家,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有身份有背景有地位的。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苦读了N多年的诗书,却鲜有人能够踏进太学院内半步的。但也会有不少关系和后台硬的读书人,凭借着白花花的银子或者位高权重的权柄,走一下太学院的后门,准许旁听和陪读个一年半载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只仅仅是如此。若是想要正式入了太学院成为一名太学生的话,除了要参加科举考试,从童生考上秀才,再从秀才考上举人,最后在全国各地选拔出品学兼优的举人成为太学生的候选者。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学府呈报到朝廷的数百名太学生候选者,在经过层层选拔和筛选,择优录取不到五十人。

而择优录取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太学生候选者必须被当地官府举为孝廉。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当政者都会把“以孝治天下”挂在口头上,至于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为数不多。

若是不然的话,那些个在古代历史上被彪炳史册,更甚至被后世千秋万代的后人们称颂为什么“古代明君”、“千古一帝”、“英明贤主”们,也不会在他们各自的身上发生了恕层出不穷“子杀父”、“弟弑兄”、“与儿媳苟合”、“与姨母私通”等有违孝道与荒yin无道的平民百姓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别的不说,就是说这武周国,自打武则天创建伊始,就伴随着这个中华“唯一女帝”处在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的漩涡之中。都说虎毒不食子,遥想当年,武帝连自己亲生骨肉都杀了不少,留下来的也就一个被世人所能够记住的太平公主罢了。

不过,当政者不能够身体力行的举孝为廉,却让自己国境内的臣民们把“忠孝”二字铭记于心。那就是“只需官兵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而在十几年前,由武周国举国上下公认为理学大师级人物的朱熹未经科举考试这一个仕途之径,在上官南这个在武周国内受到万民敬仰、在朝廷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王,放下王爷的架子,派人三番五次赶往岳麓书院诚邀朱熹下山为朝廷效劳。

那时已在孔孟理学界掌享有极高声誉的朱熹,自然也是个无比清高、目高于顶的读书人。区区派遣几个人来,在朱熹眼中那里够得上对等的档次,自然是称病不见。

后来,上官南亲自前往千里之外的岳麓书院,在他三顾岳麓书院后,恃才傲物的朱熹觉得自己面儿已经够大了,人家王爷都已经屈尊前来拜访朱熹三次了,正所谓事不过三嘛,若是朱熹你再不给人家日理万机的王爷大老远来一趟,千里迢迢,路途遥遥,舟车劳顿。

若是朱熹把谱儿摆得太大的话,万一激怒了上官南以为被你戏弄了一番,有生杀予夺大圈的王爷,杀了你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还不是跟砍瓜切菜一般,随便找一个冠名堂皇的理由就把你朱熹给干掉了,跟捏死一个蚂蚁似的。朱熹一想到事态的严重后果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岂不是会害了自己卿卿性命么。

骨子里还是对功名有追求欲的朱熹,便被齐王上官南礼贤下士的诚意所打动。在齐王的举荐下,武周国的第八代武皇,二话没说,就听从了齐王的建议,委任以治学著称的朱熹为大祭酒,这才有朱熹掌管了整个太学院。自打由朱熹来执掌太学院后,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为人正直、治学严谨的教习。

这些研读了半辈子孔孟之学的老学究们,虽然他们的老眼已经昏花,却依然如初一尘不染,岂能容下沙子么。进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