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汉朝的故事> 第七章 项梁战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项梁战死(1 / 3)

【原文】项梁再破秦军,有骄色。宋义谏,不听。秦益章邯兵。九月,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破之,杀项梁。

【译文】项梁再次击败秦国进队,脸上浮现出骄傲的脸色。宋义向他提出意见,没有得到采纳。秦国(暗中)为章邯增加兵力。九月的一天夜里,章邯的军队叼着木条,袭击了项梁所在的定陶,大败楚军,杀死了项梁。

【分析】九月,项梁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领兵西进;等到达定陶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与刘邦又在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楚**队三战三捷,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

1、《兵法》说:骄兵必败!**说:骄傲使人落后!身为将帅一旦骄横轻敌,就会失去对战事进度的冷静分析以及对敌人的警惕程度。就像三国时候的关羽,总是瞧不起吴下阿蒙——吕蒙。结果,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2、宋义谏:“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说明宋义已经察觉到了“骄兵必败”的风险,却还是苦苦劝谏,可惜意见没有被项梁采纳,导致楚军遭遇失败。

《资治通鉴》记载,宋义在意见被项梁拒绝后,就被派遣出使齐国,完成建立统一战线的任务。途中遇到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对他说:我料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这里面有一些“厚黑学”的嫌疑,明知道主帅犯下了错误,还要苦苦劝谏,可以通过主帅的失败而要买名声,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先见之明的洞察力;果然,宋义踏着项梁兵败战死的鲜血,获得了楚王的信任,成为楚国的军事首领——上将军。如果他真的忠心护主的话,为什么没有留下来和章邯决一死战,回去和楚军将士们共存亡?

3、秦益章邯兵。说明秦国人的脑袋瓜子还是不糊涂、不愚蠢的,知道章邯在扑灭“六国造反”的价值、能力和贡献。不过,章邯的军队或许不是大规模的进入章邯的军营,不然一定被楚国的哨探和侦查兵察觉。项梁作为楚国一代战神项燕的后代,家学渊源,熟谙兵法,一定懂得侦察敌情和敌军数量的重要性。秦国的军队应该采用“添油战术”,一股一股的趁着夜间汇集的。但是,秦军的数量不是明显大于楚国的军队,没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否则也不会夜里叼着树枝搞偷袭了。

【原文】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沛公、项羽方攻陈留。闻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xuyi)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dang)。魏咎弟豹自立为魏王。后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译文】当时七月到九月,连降大雨。沛公、项羽正在攻打陈留。听说项梁战死的事情,士兵们都很惊恐,(刘邦和项羽)于是与将军吕臣率领兵马向东前进,让怀王从盱眙迁都到彭城。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的东边,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的西边,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砀郡。魏咎的弟弟魏豹自立为魏王。闰九月,怀王并将项羽、吕臣二支军队合并由自己直接统帅。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帅砀郡的兵马。以项羽为鲁公,封为长安侯。吕臣册封为司徒,其父吕青册封为令尹。

【分析】定陶之战,项梁战死,楚**队的主力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可谓元气大伤。再加上连雨天气,楚国的天气和楚军的心情分外潮湿低落。楚国进入了战略收缩的局面,把战略重心从盱眙迁移到彭城(徐州)附近,吕臣和项羽分别把守彭城的东西两侧,刘邦驻军砀郡形成犄角之势,全力防范章邯带领的秦军的进攻。

【蝴蝶效应】

楚军在国都彭城防备森严,没有等到章邯进攻的军队。章邯的军队包围了距离秦国最近的赵国,才有了后来项羽为了援救赵国“破釜沉舟”的典故。没有等到章邯的虎狼之师,等到的是魏咎的弟弟魏豹自立为魏王。事实证明,魏豹自立的消息释放出的能量,绝不逊于章邯手下的虎狼之师的侵害。魏国的后代魏豹继承王位,和楚国有什么关系呢?后来的人,把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突如袭来}的伤害,叫做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怎样发生的呢?放羊出身的楚怀王,看见同样平庸的、像个草包的魏豹都能称王,自己的内心**也开始不安分起来。于是,血管里的王室血脉,在嫉妒的催化下以及有心人的鼓励下,开始慢慢地膨胀与沸腾起来。他再也不堪成为该死的项梁扶持的傀儡,决定做一个堂堂正正、大权独揽的楚王。就像自己的祖先楚庄王一样,一鸣惊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