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从回忆中醒来,望着面前黄河,浩浩荡荡向东北流去,夏日的阳光照耀着大河,河流上仿佛有云烟升起。
“走,改处过河”刘裕打马南走
“驾”骑士们打马跟上。
马队折向南,经过白马、延津、乌巢,直到济水北岸的阳武县。每过一处,刘裕便仔细查看周边山川河流、城池人口、交通物产。
阳武位于黄河与济水之间,周边河流较多,兵力不太容易展开,防守较为容易。
几天来骑士们憋了满肚子疑惑,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公子,我们为何不在濮阳渡河?却倒过来到阳武这处”
太史慈笑骂道:“你们跟着便是,问什么问”悄悄凑到刘裕耳边,“裕儿,你到这边找什么?”
刘裕:“哥哥,你看濮水边的渡口。”
太史慈站到马上,极目远眺,只见阴沟、濮水汇聚与东南方不远的处,濮水、阴沟河上船只不停,乃是兖州、豫州、徐州等地运来的粮食等物产,濮水渡口两岸皆有码头,码头停了不少船只,码头边集市颇为繁华。太史慈道:“两岸的集市不错,水运、陆运仿佛都很方便,应是借了交通要道之功能。”
刘裕道:“是的,可以通过这个渡口,进入黄河、济水、濮水、汴水。向西经过荥阳、敖仓,可以到洛阳、河内;东北顺黄河、濮水濮阳,甚至顺黄河、济水到青州。也可以通过东南的鸿沟、汴水南流到陈留、梁国、沛国、彭城等郡国,最后从下邳国流入淮水,进而可到扬州。”
太史慈:“河流众多,人口稠密,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若要论重要性,还是荥阳、敖仓位置更重要吧。”
刘裕转过头,莞尔一笑:“哥哥,我也如此看,荥阳、敖仓才是洛阳东侧最重要的门户。”
————
阳武县城,乃是是官渡之战袁绍的屯兵处。阳武周边,西面百里外是黄河,南面是济水、鸿沟,北面东面是阴沟,过阴沟可到大名鼎鼎的酸枣、白马、濮阳等地。在没有水军的情况下,此处便是《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说“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地是也。刘裕暗自叹息,怪不得袁绍战败后,丢下部队渡河北逃,大量步兵和物资无法跨越河水带走,数万士兵被曹操俘虏,曹操没有足够粮食,也不愿意放了这些河北士卒,便直接坑杀。
渡过南岸的阴沟、鸿沟,便是曹操屯兵的官渡(今郑州市西面中牟北)。沿路走来,越来越理解曹操为何屯兵官渡,是因为此处确确实实是黄河以南、河流及其密布的交通枢纽,且处于西面司隶,东面兖州的战略中间点上。
官渡沿着鸿沟向东,不远处也有一处河流交通枢纽,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汴梁,或者叫开封,也是一战略要地。
————
太史慈见刘裕发呆,便令士卒寻找旅馆住宿,自己守在刘裕身边,自顾自看起周边风景。
刘裕拿出笔来,一面画地图,一面思索:袁绍选择官渡为主攻口定是错误的,西面河内和洛阳都未占据,东面甄城未占据,留着东阿的程昱不打,深入曹操领地数百里,将河北军驻扎在数条江河间,却无强大的水军,这不是自陷于死地么?不作死就不会死,袁绍死得其所。
曹操真是足智多谋,一步步后退,将袁绍陷入选好的官渡、阳城战场,使得袁绍落入进退不得的陷阱中。
————
第二日,马队继续向西,傍晚到达荥阳以北的敖仓。敖仓城处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交界地带,建筑在敖山上,东西、南北各宽约500米,城墙乃土木结合之板墙,城东北临鸿沟水,有一码头;城南靠三皇山(敖山),东西南被山峦包围,南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南面再远是重镇荥阳,更远便是平原。西北数里外是滔滔黄河和东西广武旧城,西面60里便是汜水关,可以说既是交通发达之地,又是险峻易守之地。
秦朝、西汉、东汉每年从关东地区调运大量粮食,一部分供国都长安、洛阳需要,另外一些作为粮饷运到西北前线。东方粮食外运,多以水运,无论来自冀州、青州、兖州、徐州,首先都集中在敖仓,所以这里存粮很多,达数十上百万石;转运粮食更多,每年转运的粮食达数百上千万石,上亿公斤。
刘裕记得前世历史记载,项羽、刘邦的成皋之战,便发生在荥阳、敖仓成皋周边。群雄讨董卓之战,曹操、刘岱等便是屯在敖仓东面百里外的酸枣,目的就是阻止关东漕运通过敖仓输入洛阳,使得董卓无粮食供养洛阳,便会不战自乱,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董卓是个光棍,袁绍不是要取洛阳么?留给你。董卓自己带兵押富户西迁长安,留下徐荣守护荥阳、成皋(汜水关、虎牢关)等地。曹操献计,提议聚集酸枣的群群雄西击荥阳,便有占据荥阳,取敖仓之粟以为军食之意思,可惜其余群雄不愿意,最后粮食尽了,部队自散了。
数十年后,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夏侯惇便屯于荥阳、敖仓,抵挡袁绍的河内太守。
刘裕看着城墙高大、山峦雄壮的敖仓,看着不断进出敖仓的粮食,敖仓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