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心思电转,便想开口帮忙,只是情况不明,于是推了推太史慈。
太史慈心领神会问道:“据我所知,江东风雨协调,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粮食,应该不缺衣服食物吧。吴兄兄弟族人很多么?或许我们可以帮助一二。”
黄是易讪讪笑笑:“确实很多。”
吴纬韬:“刘公子是爽直人,我便有什么说什么。”
“我为吴起和山越的后人,秦朝消灭楚国之时候,祖上一位族长迁移到丹阳会稽的山中,与山越通婚融合,现今已经有15代了。家中男女老少,已经有。”
黄是易:“家主,这是秘密。”
吴纬韬:“已经到这个地步,有什么不可说的,家中男女老少,本就是几个姓氏,聚集而居,已经有有数千人。山里土地贫瘠,加上远离州府、郡府,当地官吏大族欺压我们,贸易时屡次以高价卖粮食和生活用品给我们,所以每到冬季、春季便比较困难。其实以前的许生起义,也是地方官吏,大族欺压的结果。”
“刘兄弟,今日你一定要帮帮我。”
刘裕沉吟道:“让我想想。”
其实这些族内隐秘,本不该给刘裕这个外人讲,但吴纬韬年纪轻轻,继承家主职务,家族内已经有不少反抗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选择年长的家主,有人认为吴景傍上了孙坚可以做家主,还有不同姓氏的认为既然大家形不成统一的办法不如散伙吧,甚至黄是易、吴昊波几人,也有微词。
吴纬韬聪敏好学,他深深地知道,对他而言,需要力量支持自己的地位,否者大家族之内,自己的位置难以长久。
他一方面拉拢黄是易、吴昊波这些父亲留下的元老,一方面培养范佐坤、卢大千、周斌龙等从小玩到大的亲信。
可惜日子还短,自己年龄也小,效果还难以显现。刘裕的出现,让吴纬韬(吴轩)眼睛为之一亮:同样年龄幼小,身边却聚集如此多的人才,建立了如此的功勋,10岁左右,便已经是200石的郎中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许我可以从他那里找到出路,找到需要的外来支持。所以才会帮助刘裕的朋友陈风偷人。
晚上刘裕表现的杀伐决断,让他和周围几人颇为信服,或许此人可以帮上忙吧。
……
仔细思考后,刘裕有了办法:“我刘家有大船十余,沟通南北的货物。以前的生意,北边到辽东,南面到广陵,西面到洛阳,生意覆盖司隶、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等。”
黄是易等听得眼睛都亮了,生意做得这么大,巨富之家啊,这才是官宦之家,富豪之家啊。
刘裕看他们听这么认真,有心炫耀:“嘿嘿,这个生意嘛,现在也可以拓展到扬州嘛。江东出产丰富,丝绸、麻布、粮食、瓷器、铁器、蔬果、染料都是可以卖到北方去的嘛。北方的骏马、人参、毛皮也可以卖到南方来,这一来一去,就是不少的利润。”
“以后我们可以合作,双赢是我们的目的。我家三叔刘韪负责商路,找空把你们介绍给他。”
黄是易等不及了:“刘公子,请您说说具体我们做什么?”
刘裕说:“以后你们可以分为三拨,一拨作为护卫跟我到北方护送货物,第二波协助我们贩卖北方来的货物,第三波收购和生产部分货物。”
这其实相当于区域代理,权限相当大,但不是总代理。但刘裕是不会承诺所有货物都从这边进口的,吴纬韬他们也难以提供粮食等货物。现在这样说,只是画下大饼,或者说树立美好的共同愿景。最终的销售收入,如何分成分配,还是取决于合作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投入罢了,当然作为渠道商和总公司的刘氏商团,是不会吃亏的。
黄是易作为管家,那是相当精明的:“我们出人、出力、出钱,这个利润我们要占大头。”
刘裕盯了盯黄是易,觉得他精明过了头,或者是欺负自己是孩子,但他不愿意在这么多人面前深谈:“吴兄弟,具体的细节我们日后可以详谈。”
吴纬韬说:“好的,部族们有活干,有饭吃能穿暖和,这便基本可以了。”
黄是易拉着刘裕的衣服,不同意吴纬韬的意见:“做生意贵在程序,先把合约拟好,日后才可避免麻烦嘛。”
刘裕端起酒杯,和吴纬韬碰了碰,说:“吴哥,我们的合作还没开始,钱一分没有赚到便谈这些,有意义么?生意是越做越大,合作是越久越能互相信任,一笔生意还没有做成,说什么分成?明日还要去拜访亲友,空了我们在谈。”
吴纬韬也觉得:“好的,今日也晚了,吃点酒菜好好休养。”他发现刘裕的脚碰了碰着自己的脚,应该有其他含义。大事不谋于众,日后可以继续商量,况且他对刘裕有一种莫名的信任在心中。
.。。
刘裕不会知道,原本的吴轩,身边的人逐步被吴景拉拢,几年后便被吴景架空,继而谋杀,吴轩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就不会泛起一点波涛,留不下一点印记。
吴景后来还担任了丹阳太守,彻底收编整顿了吴氏这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