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刘公欺吾
一路敲锣打鼓,前呼后拥行来。太史登与刘范、陈横带着管宁先回庄内修养。
其余人,乘船过过河,向西面平原的水渠而来。
刘舆带着王烈、邴原当先走出,走到高处的水渠所在山坡上,转向北面,指着蜿蜒向着西北流去的水渠,数量众多的支渠,周边数千亩良田。“此渠一日初成,再经过十日挖深和加固堤坝,便有如此规模。”
王烈、邴原十分怀疑:“刘公欺我,此渠非一月不能成。”
刘舆:“二位先生可以随意问问周边乡民。”
王烈、邴原正有此意,只是不好直说。王烈没多少顾忌,直爽回答道:“这怎么好意思。”邴原却委婉说:“我们想与乡民聊聊,看看水渠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两人沿着水渠向北而去,沿途查看,自然发现水渠还只是初步成型,需要加固堤坝,又问周边耕作的农人。
“老人家如何称呼?”“小老儿叫刘客”。“吾看此渠灌溉周边田地,作用甚大,但是水渠边的田地却多荒芜,故而不解。”
“问我就对了”刘客于是将刘裕如何据理力争,如何与族人打赌,如何顺着水流将水渠一日而成,又如何加固堤坝,一一道来。
刘客说话不是很清楚,王烈、邴原时常打断他问话,但刘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修建的经过,解释不了为何要顺着水流而修,为何要沿着北面的山脚修建。
王烈、邴原都是智计高绝之辈,脑补之后,便能得到想要结果。
王烈对邴原小声说:“此渠能够在短时间内修到如此规模,诚然不易也。”
邴原亦道:“设计修渠之人,有当县里长官的能力,真会是如此一个9岁的孩子?”
“或是刘舆假借刘裕之口,主持此水利建设,以让刘裕成名。”
…………………………………。
二人找到刘舆,一起向南而去,直到分水坝边,看见几人正对水坝指指点点。走进一看,刘政扶着华歆,刘福指着水坝向两人介绍修建过程。
华歆看到水坝精巧的设计:“精巧绝伦,拦河坝闻所未闻。”
看到刘舆等走来,华歆当头一句:“刘公欺我,如此大的工程,怎么可能是9岁的孩子做出来的?”
“确是裕儿所做。”刘舆懒得解释了,让刘裕将工程的全貌解释给几位先生。王烈、邴原、华歆看着正在建设的大坝,不断加固的主要水渠,正在建设的支渠,远方不断开垦的田地,渐渐了解到整个工程的全貌,三人都震惊了。
华歆为人更善于察言观色,见刘裕侃侃而谈,有回忆一路上家兵队伍都由刘裕指挥,于是也信了几分:“裕儿年不足十岁,便有郡县长之才,既是刘公培养得好,也是刘氏福泽深厚所至。”
这马屁拍的刘舆高兴得很,口中连连谦虚,表情却是满意之极。
………………………………。
好不容易回到山庄,几位先生自然有刘承刘福安排人手服侍沐浴更衣。刘舆、刘范、刘裕、太史登等着众人出来吃下午饭。
本来才下船,几位名士胃口都不好。但看到清淡的肉粥,鲜美的海鲜,爽口的蔬菜,白色的,棕色的,绿色的颜色晃动着眼睛,淡淡的香味直扑向鼻子,不由得食指大动。
按规矩,接风宴要来个开场白,刘舆端起酒杯:“吾家长期经营海运、河运,下船后一般吃的比较清单,所以这次没有准备太多菜,倒不是故意薄待众位先生。”
“粗茶淡饭可以砥砺精神和风骨,正是我等求学人所应该的。”管宁上岸之后好多了,首先表示赞成,少年时候管宁家贫,向来都是一边耕作一边读书。
众人纷纷点头,刘舆接着介绍了刘范、太史登、刘政等人。王烈等也做了知我介绍,便开始吃起来。
刘裕早就饿了,狼吞虎咽吃起来,抬头一看,管宁镇定的,缓缓而食,细嚼慢咽,每样食物轮流着吃,王烈也是如此。
华歆吃饭快些,边吃边称赞主人家热情好客,菜做的好,暗暗却先吃最贵的海鲜食物。
邴原也是不徐不疾,但一边吃着一边问菜叫什么名字、食材是什么,叹气道:“裕儿天资聪颖,年龄小就知道孝敬长辈,为家族分忧,对普通人也很和善,这是可以宣扬的孝德,更胜于其天才般的才能。吾”
接着又问刘裕的学习情况。
刘裕穿越前还小,就只跟爷爷学过孝经和论语,其主要目的是启蒙识字,而不是学习道理。穿越后,干的主要事情就是熟悉环境和修水渠,晚上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多是认字和兵法,哪里还读过神马书?要说前世读过的书,还真是很多,例如《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的一部分,电子电路,马哲毛邓三之类,可这些书能够说出来么?
于是恭敬站起来回答:“仅仅认真学过《孝经》《论语》,其他书只是随便翻翻,了解个大概。”
邴原很重视孝,看刘裕举止有礼,认为刘裕态度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