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公关先生与他的学生> 第125章 大牛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大牛庄(1 / 2)

125、大牛庄

大牛庄轧钢厂是邓清华所完成的第一单生意的下游厂家,那单生意大约赚了20多万。大牛庄的第一单业务已经完成,后面也有一些生意在谈。周东来此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个曾经威震一时的“中国第一庄”,如今是一副怎么样的景象?

大牛庄地势平坦开阔,无任何矿产资源优势,以前是华北盐碱地上的讨饭村。1981年后,大牛庄的工业企业飞速发展,建立了以钢材加工业为主的各类工业企业。大牛庄现有工业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3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工业总产值约40亿元。

大牛庄的“庄主”是余克明,原大牛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大牛庄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富有的村,号称中国“第一村”。在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这位极有智慧的“人精”突然变得狂妄起来。余克明自恃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而且与某些中央领导交情不浅,便渐渐地忘乎所以。

据说,有一次余克明对一群前来考察的官员说,“局长算个球,我要当就当副总理。”他大概是想让大牛庄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大寨”,他也成为第二个做副总理的农民头。

据说,余克明后来发展到私设公堂,逼死人命,并公开对抗武警公安。最后,父子俩锒铛入狱。的确,上帝欲使人灭亡,首先让他疯狂。

周东一行到达大牛庄后,大牛庄的余副总经理接待了他们。余副总分管轧钢厂,与邓清华打过几次交道,与邓清华的岳父葛大林的关系也不错。

余副总经理带领周东一行参观大牛庄。此时的大牛庄已初具城镇模样,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住宅和宽坦的工厂,令人惊叹,它的发展的确走在全国农村的前面。

“这是我们的住宅区,有300多间,分3个档次,但是每个档次差别也不大。”指着眼前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住宅,余副总经理不无自豪地介绍说。

“这些房子你们是怎么分配的呢?”周东问。

“按照人头数、职务和工龄,也就是出勤的时间,来进行分配。”

“大家在分配时,争吵多吗?好不好分配?”周东好奇地问。在内地城市里,单位分房是最头疼的一件事,常常为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不难分配。大家有这样的好房子住,连感激都来不及呢!哪还有什么争吵!分房标准放在那里,自己对着套,如果有争论,余大爷一言九鼎。”

大牛庄的分配模式竟有点接近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住房统一规划建设,然后按每家的人头数和职务分配,而职务在分配中的权重因素很小。

的确,大牛庄的农民就像做梦一样,改革开放后,不到15年的时间,一家一户都住上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像当年人们宣传的**社会一样。

“大牛庄的老百姓对余克明事件怎么看?”周东问道。

“怎么说呢?”

余副总犹豫了一下,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他的心里当然有一本账,但是,应该如何向外人说,那就是另一回事。

“应该说,功过都有,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大牛庄。以前我们这里很穷,盐碱地里长不出庄稼来,过完年就外出要饭。大牛庄的人感激两个人:一个是邓大爷,他制定了好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一个是余大叔,他把希望变成了现实。”

“你认为余克明的成功与失败在什么地方?”周东仍不依不饶地问。

余副总没有马上回答,他沉默了一下,接着说:“总之,做人要低调一点吧,多做少说。就像你们岭南人一样,多抓实惠,少讲政治。他的失败在于:见到绿灯快速走,遇到红灯没有停下来。还是你们岭南人聪明。”余副总经理不无调侃地说。

余副总还是个有见识的人,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走进百亿工业区,两旁工厂规模都很大,不过有点冷清。大牛庄发家的产业及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钢材加工。

周东一行走进余副总经理所在的公司的工厂参观,这家工厂就是以加工带钢为主,厂房规模很大,设备比较简陋,比天河轧钢厂差远了。但是,作为一家新办的农村的工业企业,他们还是不错的,值得骄傲。

参观了几家工厂后,在主人的带领下,他们来到就餐的地方,这是一栋5层楼的第二层。一边是包房,另一边是散座。坐定后,余副总点了8菜1汤。

“对不起了,我们这里条件差,比不上你们粤海,这已经是最高标准了。原来余老板在时,标准比这更低,就是省部级的干部来,也是这待遇。老板说,如果是政府官员来,我们是纳税人,没有必要给官员们吃的那么好;如果是商人们来,更没有必要,互惠互利,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给参观官员的礼物就是一小袋粟米粉。为此,老板也得罪不少人。请大家见谅。”余副总不无感慨地说。

周东一听,十分震动,这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我们平时的接待,浪费了多少钱财,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