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白金大神格子里的夜晚
代表作:《间谍公司》《大陆图腾》《理想国战记》《灵界代言人》《过渡诠释》《数字生命》《野性之心》《时光之心》《暗房》《修仙科学院》
个人简介:原名刘嘉梭,1999年以一篇《物理班》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免试直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科基地班学习。和陶磊合著的作品有《高三史记》。小说《物理班》是其成名之作,曾被《小说月报》等广泛转载。1999年10月至2002年2月,历任《萌芽》刊中刊《惊奇》版块主编,《萌芽》本刊小说组发稿编辑,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助理,并独立组织编辑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特色作品选》系列6册。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于《上海一周》报社担任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参与多个主打选题的策划、采编工作,累计发稿10余万字,图片70余张。现任《文学报》编辑等职。
正文:
一个作者,不管目前的成功与否,本身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成长路线。每个作者的都会因为自己本身的知识积累,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写的内容的体悟和目标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而写作,以及写作中和方方面面的交流,中能够得到的各种反馈,会不断促使一个作者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大部分时候是正面的,一个作者会因为写得比较多,越来越多而变得圆熟。
圆熟这个词说不上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总体是偏向于褒义的。基本上,这意味着作者写东西的时候,可以比较正常地写出自己脑子里想到的那些东西,而不至于卡在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也意味着作者可以比较自如地使用各种语言文字工具来写作,会越来越少地出现各种基本的语法、表达上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写作本身是来源于大家对文字的理解,口头语和书面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为了传情达意。那么,基本上能读得比较流畅比较顺的东西,一般没什么语法问题。逻辑和表达上的问题是另外一回事。这种写作中的流畅、顺利,不断靠着本能去规避各种语法问题的感觉,基本上也就可以称为语感了。
而表达,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指的更多的是写出来的东西里的内容。这种内容的建构,都是立足于作者自己的知识、常识、以往的各种历练积累等等,这些,逐渐构建成了一个作者的知识层。作者自然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层没问题,才会把一些东西写出来给人看的。这部分的知识和常识,其实出现各种错漏的机会不少,毕竟谁都不可能掌握所有正确的事实。但是,读别人的东西读自己的东西,经常也会觉得这里或者那里不对劲,这也可以划分在语感的范畴里,不过比起语言文字方面的语感,对表达的判断更难,更高端一些。
一个作者的写作,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量,基本上都会不断磨砺作者的语感。很少有例外。少数例外,大概是一开始就没找对写东西的时候要学习、模仿的对象。然后,就一点点滑下去了,再也回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悲剧这些年很少发生了。
对一个刚刚开始写作,刚刚有了一个基础的写作目标的作者来说。语感的磨练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历练了。
一个作者,只要能够在读自己写的东西的时候能发现问题,在读别人的东西的时候能发现问题和亮点,感觉上就入门了。而语法、表达上的大部分问题,只要能发现,修改起来非常简单。而在开始写作的初期,能做到规避各种语法和表达的错误,基本上就足够了。
那么,归结到这个问题上:语感怎么训练?
语感这回事,一方面是需要不断阅读,需要极大量的阅读来加深自己对于各种字词、桥段、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的体验,另外,就是自己需要不断尝试写各种东西,进行一些小型的训练。
我觉得,可以尝试的训练方法有几种:
首先是句式句型的训练。句式句型,大家中学阶段多少接触过一些,其实哪怕到大学的《现代汉语》课程里,基本上也没有深入太多,还是那套,无非是更复杂和专精一点。句式句型训练可以首先找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然后用一个简单句,不管是陈述句还是问句,写出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变形,比如主语是“我”的,可以变成怎么怎么的我。
然后,再变形一部分,比如宾语。逐渐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复杂化。这个复杂化的过程中,会不断给这个句子补充新的信息,作者脑子里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个句子,目标是变成什么样,想写一个什么场景、人物或者动态……然后在逐步扩展的过程中来检视,和自己最初的想法偏离多少。出现从句的,还可以把从句里的一部分继续扩展。大家可以看看,一句话扩展到什么程度,自己还能一眼分清楚主谓宾定状补的结构。基本上,成熟的写手,语感还不错的,可以玩到3层到4层的嵌套。也就是说,一句句子有可能能够被扩展到1000字上下。顺便一说:这种办法同时很锻炼灌水能力。
再把这个复杂的句子重新还原成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