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覆灭,带来的影响绝对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
特别是对于英国而言,约克公爵号和声望号的损失,还有布鲁斯爵士的阵亡,正如张伯伦首相所说的那样,“大不列颠失去了一支最优秀的舰队和最优秀的海军指挥官”。
不过,希望走苦情路线赢得人心的张伯伦首相的这番沉痛之言,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原本,他想利用远东战事为自己的政绩加码,消弭自己因饱受诟病的绥靖政策而引发的政治危机,反对党反而因此抓住他的软弱无能对他不停攻讦,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国内游行示威行动,要求张伯伦下台的呼声是越来越高。
以强硬著称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因此获得了国内民众更为广泛地支持,他在私下场合曾说道:“布鲁斯爵士的舰队覆灭,正式宣告了首相阁下绥靖政策的破产,为了不列颠帝国的利益,我们必须改变海军战术上的策略,首先要加强海军反潜能力,特别是在声纳、雷达和无线电的技术必须投入实战,否则将无法应付远东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英国人在声纳、雷达方面的研究投入比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丘吉尔希望早日装备皇家海军。
日本人的反应同样也很激烈,近卫文麿在得知这一重要消息后,深感震惊和忧虑的同时,认为更加需要西方参与到亚洲事务中来,毕竟社民军展示出来的实力实在是太让他们不安了。他在御前会议对裕仁天皇上奏道:“社民军的潜艇具有十足的攻击性,我们必须加强帝国海军在反潜方面的能力,否则,渤海湾事件不可避免会再次重演。”
渤海湾事件,是近卫政府官方对进攻天津的那支舰队的遇袭而全军覆没事件的正式书面定性。
相比于英日两国政府的激烈反应,法国人则要焦急得多,特别是得知越共胡志明将要于11月1日正式在沦陷为社民军根据地的东京保护国建国后,法国总理保罗-雷诺就给法属印支总督卡特鲁发专电指示,要求尽快组织兵力于11月1日展开进攻,不能让越南人顺顺利利地建立又一支红色政权。
实际上,卡特鲁总督在得知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赶往岘港前就全军覆没后,震撼之余,紧急于设在西贡的总督府会见英法联军的英军代表卡莱尔准将,希望他能向英国政府驻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转达自己的意思,希望他能督促英军驻马来亚总司令阿瑟-珀西瓦尔陆军中将尽快动身出发到西贡,参与指挥进攻东京社民军的军事行动。
美国人的反应同样激烈,特别是海军军方,驻菲律宾麦克阿瑟以他独到的眼光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发了封电报:“从近期一连串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社民军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美利坚合纵国在东南亚的长远利益,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即使现阶段国内的人民不允许我们参战,我们也必须做好参战的准备。”
同时,麦克阿瑟还向罗斯福总统建言:“尊敬的总统阁下,我们的军队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否则,将来与社民军对阵,我们将无法抵御他们强大的攻势。我们需要战斗力强悍的全新陆军,同样需要战斗力强悍的全新海军。如果要选择一个起点的话,我希望能首先加强我们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电船公司、英格尔斯船厂、巴斯钢铁公司所造的舰艇具有强大的反潜能力。”
而德国方面的反应则明显迥异得多,特别是纳粹党魁希特勒,似乎从这一次社民军取得的辉煌战果中看到了纳粹海军战胜英国海军的曙光,他在召集海军总司令埃利希-雷德尔时兴奋地说道:“东方人这次以水下潜艇对付水面舰队大获成功,可见你和邓尼茨将军要求大力发展潜艇的计划是可行的。”
事实上,雷德尔之前虽然认为潜艇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并没有完全认同邓尼茨提出的无限制潜艇战的看法,这次社民军潜艇部队再次取得辉煌战果后,他对过去的看法有所松动,面对希特勒兴奋的目光,他难掩兴奋地道:“我的元首,据我们掌握的消息所知,社民军的潜艇其实就是我们海军潜艇部队的U型潜艇,让我们吃惊的是,他们居然能在短短月余的时间,就生产出数量如此众多的潜艇,所以,我们何不设法跟他们接触一下,看看能否就相关潜艇生产技术展开合作?最不济,我们也应该从他们那里实行军购一批潜艇回来,当然,这并不限于潜艇,军舰也可以。”
一开始,骄傲的希特勒对此计划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在雷德尔的说服下,还是动了心。
事实上,自从一战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惨败于英国人之手后,这个疯狂的小胡子就梦寐以求希望能重塑德意志海军雄风,但是因为一战时期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纳粹海军发展极为缓慢,发动对波兰的闪击战时,纳粹海军的潜艇不少军舰的建造计划都是于西元1944年才能完成,这如何让希特勒等得及?
正如雷德尔说的那样,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现在东方人跟德意志的死敌英法美陷入了一场战争,而社民军的实力特别是在工业制造能力方面潜力巨大,毕竟不是谁能够在短短月余时间就能打造出一支潜艇部